第488章 驳速胜论(第2/2页)

苏泽驳斥的如今东南内部的速胜论调,认为东南只要尽起大军,就能犁庭扫穴的将明廷推翻,彻底完成中原统一。

苏泽写文章就是驳斥这种思想。

苏泽在文章中指出,攻占大明控制的城池,甚至从大沽登陆,再攻打一次大明的京师,都不是一件难事。

但是战争不仅仅是攻打下城市这么简单。

控制城市,收拢人心,建立组织,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

而一下子占领明廷这么大的地区,东南上下是否准备好了,这就是一个问题。

如果没有准备好,接手了明廷的烂摊子,东南如果做的还不如明廷,那反而会加剧丢失北方人心,甚至会让后面的仗更难打。

同时在军事上,任何一次灭国级别的战争,都不是通过简单的一场战役胜利来决定的。

所谓战争的转折点,不过是时候对战争总结的时候,历史学家总结出来的罢了。

就算是长平之战,秦国也休养生息了很久,而且最后在灭楚的战争中也磕磕碰碰。

所谓秦出函谷关横扫六合,这不过是文学家的浪漫写法而已。

实际上的战争,都是通过一场场胜利和失败的积累,最后此消彼长,达成力量上的巨大差距。

在那个时候,其实最后一场战役已经不是决定性战役了。

苏泽拿出来的是魏晋灭蜀的战争,其实在蜀国灭亡之前,双方的实力已经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蜀国以赢很多次,但是只要输一次就彻底灭国。

而魏晋只要赢一次,那就可以灭蜀了。

如今东南和明廷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

苏泽同时还在文章中驳斥了东南军方盛行的“唯武器论”。

这种想法认为东南的武器先进,就一定可以战无不胜,而船坚炮利正是之前东南新军战无不胜的原因。

苏泽在文章中反驳,认为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巨大,武器进步诞生了新的作战方法,也产生了新的战术。

但是战场上拼命的是人,指挥作战的也是人,控制占领地区,剿灭叛乱的也是人。

而恰恰在东南才起兵的时候,就是因为得到了南直隶浙江和福建的人心支持,才能战胜人数远胜于东南的明军。

如果迷信武器装备,却不重视民心,那结果就是和明廷一个下场。

李舜臣开始读这个文章的时候还不觉得,如今站在汉城城下的时候,他才觉得苏泽所写的都是真知灼见。

汉城已经唾手可得了,攻占汉城几乎没有任何难度。

可是进城了又要如何呢?

汉城是朝鲜最大的城市,放在整个东北亚,甚至于整个世界,汉城的人口都绝对能排进世界前二十的行列。

如此庞大的一座城市,进城之后要如何治理?

朝鲜国主已经跑了,总不能还用两班贵族来管理汉城吧?

那李舜臣这檄文发了有什么意义?

可如果不用两班贵族来治理汉城,李舜臣难道指望这帮从梁山带来的兄弟,还是逃难到济州岛上的朝鲜难民?

李舜臣第一次为了自己进军太快而苦恼起来。

憋了一个上午,李舜臣终于想出了办法。

他再次派人进城,宣布了自己要废除朝鲜王室,并且要废除两班贵族的一切特权,进城后要没收两班贵族的产业。

这道命令发布之后,整个汉城内立刻人心惶惶。

李舜臣围困了汉城,却装作兵力不足的样子,故意在城北减少了兵力。

果不其然,在发现李舜臣并不准备诏安两班贵族的时候,这帮虫豸终于放弃了侥幸心理。

但是他们也没有能力和勇气继续守城,于是最后从北城门冲出了汉城。

李舜臣命令军队象征性的追赶了一下,逼迫这些逃难的贵族留下了一部分财宝,就算是默许放他们离开了。

这下子汉城那些人立刻开始有默契的逃离,甚至有的家族会故意留下一些珠宝在车队后面,当做买路钱。

而李舜臣第二步的举措,是召集汉城附近的进步会成员,以及各大书院的代表,在汉城外开会,商讨如何接管汉城。

就在这个时候,王恭厂大爆炸的消息已经传到了东南。

首席大臣徐渭拿着情报冲进大都督府,却看到苏泽正在院子里摆弄一颗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