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是时候开始加速了!(第2/3页)

在穿越之前,福建各沿海卫所的主力战舰都是三百料或者二百料的小型船只。

林默珺笑着说道:“这是你的老朋友造的。”

“陶公公?”

“正是陶公公,因为倭乱断绝了琉球朝贡贸易,陶公公就急了,他让人从福州府的府库中,翻出来了永乐年的造船手册,命令工匠在福州港口建造千料大船。”

原来如此,其实大明朝并不是没有造大船的技术,当年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就制造过两千料(吃水量大概600吨)的大型木质帆船。

只不过从永乐年之后,朝廷再次恢复了朱元璋时期的禁海政策,没有了远洋的需求之后,大明造船业的技术迅速衰败,就连建造千料大船的图纸都失传了。

只可惜再好的船,也是需要人来驾驶操纵的,林默珺说道:“可没想到福州卫这帮人竟然这么废,第一次试航就遇到了倭寇,从船长到水手,都被倭寇俘虏了。”

“这艘船又是怎么落入我们手上的呢?”

林默珺得意洋洋的说道:“还不是这帮倭寇自不量力,他们抢了这艘船之后,就想要进攻东奥岛,被我击溃之后,这艘船也成了我们的战利品!”

比起新世界号那种西洋帆船,林默珺自然是更喜欢福船。

这艘千料福船可就成了她的宝贝,修复之后林默珺又在船上安了三门火炮,已经成了附近倭寇闻风丧胆的存在。

因为后世的全面西化的运动,导致近代人对于古代中国造船技术过多贬低,其实福船能成为明代主要的作战船只,也是有它的优势的。

西式帆船的优势是吃水深,因为吃水深和龙骨结构,让西式帆船可以建造更高的桅杆,从而可以悬挂更多更大的风帆。

这样的好处就是西式帆船在远洋航行的时候速度更快,也因为整体的下层甲板,让西式帆船的甲板能够安放更多的舰炮,火力上比中式帆船更猛。

但是在真正海战的时候,也不是说船越大就越好。

吃水深,船帆大,这在近海地区航行的时候就不一定是优点。

吃水深容易触礁沉没,而船帆大就不容易控制,也需要更多的水手。

在屯门之战中,大明水师就是利用西洋船只笨重的特点,利用小船的机动性围困西洋大船,最后取得胜利的。

比起西洋船,福船用的是隔仓板为主体结构,不像西式船体结构强度全部依靠龙骨,所以中式船体对龙骨要求不高。

相应的就是船体较轻,成本大大降低。而且水密舱结构抗沉性能比较好,分舱的船体也更适合装载和固定货物。

但是隔板仓的问题,让中式帆船除了露天甲板没有整体的下层甲板,也就是说没有多层全通式炮甲板,从根本上限制了中式战舰的火炮数量。

而且这种结构的水下部分浅,船体轻,所以无法使用更高更大的船帆。

所以总结下来,中式帆船适合作为中小型、中近程商船使用,或者作为近海的机动舰队,尤其适合风向多变的季风气候海域。

这也是在清末开始,西方虽然对于中式帆船的战斗力不屑一顾,但是在整个东亚和南洋地区,依然广泛使用中式帆船贸易,一直到蒸汽船出现才取代了中式帆船,但是蒸汽船同样也取代了西式帆船。

所在其实中西帆船各有优势,而且在东南沿海肆虐的倭寇,其实也没有太好的船,大明自己的福船其实已经足够应对了。

在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中,大明水师对于倭国水师也是有舰船优势的。

不过说一千道一万,再好的船也是需要人来操纵的。

大明水师的战船并不差,这是沿海卫所战斗力低下,而且士兵也不愿意为了大明朝廷卖命,所以才会战绩如此拉胯。

苏泽又问道:“水手呢?这几艘船上有足够的水手吗?”

林默珺神秘的笑着说道:“当然,如今福建最不缺的,就是经验丰富的水手了。”

“因为倭乱?”

林默珺点头说道:“自从倭乱严重了之后,月港那边有的是经验丰富的水手,我带人去招募了一批,先安置在大员岛上,然后挑选了一批上船。”

果然如此。

在之前福建倭乱还没那么凶的时候,海商、走私犯和倭寇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在一定情况下还能互相转化。

有些海商也会兼职做一做倭寇,一些倭寇也会贩卖一些货物。

但是随着倭乱的加剧,掠夺派开始占据主导之后,第一个倒霉的反而是以前支持倭寇的福建海商们。

倭乱已经彻底断绝了贸易,就连月港都在日益凋敝。

如今普通的小商人根本不敢出来,就是大商人也要组成舰队,才有胆子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