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钟离之战在即(第2/2页)

而楚王会在乎诸国国君所带来的士卒多寡吗?

当然不会。

非但不会在乎,而且,楚王或许还更希望诸国能尽量少派来一些才好。

为何?

一来,楚王当然知道,这些个盟军本就是来了也出工不出力的。

二来,如果盟军人数太多,对于楚国而言,要做到统一协调反而不利。

所以子产索性就干脆不带兵来了,可以说子产的这一举动,完全是符合楚王的潜在需求的。

而对于郑国而言,也同样是可以落得一个置身事外。

所以,申之会从头到尾,楚王熊围也都未曾是给子产甩过什么颜色。

而宋国呢?

他们居然也没带来兵卒,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按理说,与郑国截然不同的是,宋国乃是与钟离比邻的大国,如今既然答应参加楚国的盟会,那便应该派兵才对。

毕竟,宋国派兵,乃是表明自己态度和立场的关键。

而这,就是宋国华氏的狡猾之处。

宋国华氏当然也清楚此次楚国召开申之盟会的真实目的,而他们自己与钟离国的庆封又的确是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苟且关系。

所以,倘若他们当真带兵前来,那不等同于搬石砸脚?

于是,他们华氏所幸也是一不做二不休,也同样是一个兵也不带。

那他们宋国难道就不怕受牵连?

嘿,要说他们倒还真是不怕。

毕竟这一场会盟,说到底也是循了我们宋国的颜面,更何况连弭兵之盟的元老级人物——向戌,这次都来了。量你楚国也不敢拿我们宋国华氏怎么样。

所以,站在宋国华氏的角度上来看,他华费遂作为宋国的司马,前来会盟不带一兵一卒,倒还真有几分底气。

于是乎,既然郑国和宋国都不曾出兵,那么子产与向戌那自然就不用去参与楚国攻打钟离的战役了,那么故此早早的告辞对他们而言也算得是更为稳妥一些的举措,免得是夜长梦多。

“子明啊,你身在楚国,切记自保为要,万不可唐突行事,以身犯险。”

“另外,楚国有些事,子明大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到万不得已,勿需开口言明。”

子产好一番叮嘱,生怕李然再做出巢邑之战之类的事。

但同时,他也担心李然独自身在楚国的安全。

从这里便不难看出,在子产的心目中,李然的安全乃是与中原诸国的存亡是息息相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