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四章 阶段(第2/5页)

而私盐甚至连税赋都省了,并且某些地方根本分不清官盐还是私盐,再加上关系网庞大,所以刘富春才有胆子在江南开店贩卖私盐,换取一点“微薄”的收益,但这件事是不能拿到台面上说的。

两淮所产食盐,绝大部分通过大运河来运输,北集散地在淮安,南集散地在扬州,淮盐经淮安运到扬州,再从扬州通过长江转运到南方各地,由此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

这里面的水太深,盐法和漕运是分不开的,几十万盐工、漕工衣食所系,中间不知道盘根错节着多少利益网。

而刘富春眼见对方刚才关于行商事宜问的详细,自然心头早就起了疑心,不过是碍于李增枝的面子,才不敢不答,到了盐业这块,心里却是打定主意,怎么都不肯说了,不然自己全家老小,怕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姜星火见了对方神情,倒也没有过分逼迫,而是挥挥手放刘富春离开。

且不管走出屋外的刘富春如何大口喘息,屋内李增枝却是小心问道:“国师大人,商业上的事情,您问的这般详细,可是有深意?”

“你是九江兄的亲弟弟,我也不瞒你。”

姜星火俯身呷了口茶水,慢悠悠地说道:“我问你,历朝历代,变法是图个什么?”

“富国强兵。”

李增枝琢磨了几息,答道。

这个答案是皇帝和大臣视角的答案,要不是局势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要不是为了富国强兵,但凡能安安稳稳过日子,谁乐意折腾?

姜星火点点头,没有纠结根本目的到底是“富国强兵”还是“强国富民”,而是继续问道:

“那你说变法分几步?”

李增枝自幼长在大明的顶级朱门,虽然没有什么军事天赋,但擅长商业,为人精明,庙堂上的事情也看的透彻,略微思虑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舆论之争;深入变法;或成或败。”

“便是如此了。”

姜星火叹了口气:“如今舆论上的争执,先后历经了景清血誓和‘王霸义利古今’三辩,只差这最后一哆嗦了,过两日【太祖忌日】的时候,就要见分晓。”

“那吵完了舆论上的事情,确定了要行霸术强国,确定了要求利,确定了今人胜古人,要动祖宗之法,就得让变法的支持者,真真切切地看到‘利’了……钱这东西用嘴说没用,得朝廷的账本上看到,得财政极大宽裕,得让陛下真的有钱威服四海,这变法才算是推进下去了。”

姜星火说的透彻,并没有对李增枝藏着掖着,李增枝说话也放开了些顾忌。

“国师真的能做到,民不加赋而国家得利?若光是搞钱,就怕跟王安石变法一样,执行下去把钱收上来了,然而下面却闹得不可开交,民意沸腾恐怕难以长久。”

“当然能做到,我的法子跟王安石不一样。”

如果说王安石是古代理财专家的模板,那么受到时代局限性的影响,其实法子还是商鞅时候传下来那些的变种。

而姜星火面临的情况则不同,其一便是永乐帝比宋神宗更敢杀人,这位造反上位的皇帝更不需要顾忌种种非议;其二则是姜星火绝不会让自己的政策在基层走样,这是他从王安石变法中学到的最重要的经验教训;其三则是姜星火的手段更多,除了借鉴取得巨大成功的张居正变法的成功经验以外,他还有自己所学的现代的银行、货币改革、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自由贸易体系、对外转嫁国内经济压力等方法……一套组合拳下去,搞不来钱才是怪事。

事实上,这也是永乐新政在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的显著不同。

第一阶段,也就是截止到目前的阶段,主要还是在论证要不要变法,变法是否具有合天理、合法度。

而第二阶段,确定了要变法,变法合法合理以后,思想文化上的事情也重要,譬如儒教改革、推广科学等等……但更重要的,则是切实地提高制造力,以及让大明的财政快速富裕起来。

只有见了海量的钱到账上,永乐帝才会继续以毫不动摇的态度支持变法进行下去。

——因为这是文官们不能给他的。

文官们只会劝他休养生息不要穷兵黩武,而姜星火不仅能给他搞来大量的钱,满足他“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千古一帝所需,还能让社会维持稳定,这就是姜星火对于永乐帝来说无可替代的价值。

只要这种无可替代的价值始终存在,无论永乐帝对于他本人的态度如何、私谊是否有变化,都会坚定不移地支持姜星火。

“那国师下一步打算怎么做?若是商业上能帮到国师的,我们曹国公府义不容辞!”李增枝拍着胸脯保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