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 大棋(第2/5页)

因为大明打安南在正面战场不存在输的可能,又是沿着海岸线机动,哪怕半路不打了,回师的速度都很快,个把月就回来了,而甘肃距离大明的核心统治区还有好几千里呢,中间有无数的城池和卫所,缓冲余地实在是太大了。

所以,怎么算,大明都不可能因为帖木儿的一则未经证实的消息,取消眼下进攻安南的计划,兵马粮草和车辆、船只都准备好了,只待太祖忌日一过,就可以大起兵戈了。

“嗯,是这个道理。”

朱棣盘算了一下,这个意外消息确实影响不了马上要对安南动手的事情,于是吩咐道。

“敕宁夏总兵官宁远侯何福、甘肃总兵官西宁侯宋晟:今钦天监言月犯氏宿东北星,其占主将有忧,又言金星出昂北,而我军在南,卿等守边,动静之间,常加警省,不可轻率。”

这便是告诉何福与宋晟要加强战备的意思了。

北线西段的事情处理好,朱棣的长杆又转到了河套以东的宣、大地区。

金忠继续道:“代王、谷王残存的护卫兵马,大同总兵官平安和宣府总兵官盛庸已经整编好了,再加上大同、宣府的兵马,整编后的兵力合计八个卫四万五千六百零八人。”

除了漠南用于警戒的卫所,宣府和大同是顶在防线最北端的,身后南边就是晋王的辖区,而大同总兵官平安和宣府总兵官盛庸和他们手下这仨瓜两枣杂牌军,都是姥姥不疼爷爷不爱的,显然就是顶在北部防线的中段来当炮灰的。

而且还是“既要对外、又要对内”的那种,一旦要削藩,把北部防线处于二线预备状态的秦王和晋王两大藩王削掉,那么平安和盛庸这俩降将就得当急先锋。

继续向东,这便是大明帝国北部防线的重心了,也就是北直隶和辽东防线。

金忠慢慢道:“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右都督、镇远侯顾成,麾下北直隶……六十一卫,共计三十四万五千四百一十八人,实际可调动兵力约为十一万人。”

别误会,之所以别的地方都是四到十个卫,而北直隶足足六十一个卫三十四万人,是因为燕军的编制一共就三十四万人,名义上都在这里面,而南下的燕军主力大约二十三万人,目前是驻扎在南直隶的……留在北直隶老巢的只有十一万人,其中还包括了不少的屯田兵、伤兵、老弱军士,真正有战斗力,大约七万三千余人。

“辽东总兵官、保定侯孟善,麾下十一卫,共计马步旗军六万三千一百二十人。”

如此一来,不算秦王和晋王处于二线的兵马,大明帝国北线可用的战兵分布就清晰无比了。

西段甘肃宁夏两地共7.7万战兵,中段宣府大同两地共4.5万战兵,东段北京辽东两地共13.6万战兵,北线战兵共计25.8万。

除此以外,山东、黄淮还有6万备倭军和2万水师应对朝鲜、日本方向,同时也可以随时沿海路机动。

南京方向则有23万燕军主力,以及8万南军收编部队,共计31万机动兵力。

再加上遍布全国的、经历靖难之役还剩下的160余万卫所兵,大明帝国的全国总兵力高达225万。

虽然跟洪武二十六年的191.5万卫所兵加57.5万用于野战的旗军,共计249万大军的规模相比有所缩减,但依旧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字。

作为如今的世界第一强国,大明帝国的全国总兵力,超过了位居第二的帖木儿帝国一倍以上!

所以大明是真的不怕帖木儿帝国来打,以大明的国力、疆域、兵力,这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能力灭亡大明。

这也是朱棣敢征安南的底气所在。

大明军队的数量,都快赶上安南的人口了!

“你的身体能承受得住吗?”

朱棣关切地看向朱能。

“咳咳……没什么大碍,只是最近有些咳嗽。”

朱棣点了点头,几个国公里,丘福太老了,徐辉祖要北上,徐景昌小屁孩一个,李景隆倒是年龄、资历、能力都还凑合,但朱棣信不着他……眼下也没有特别好的理由,毕竟总不能说你咳嗽就不让你率军南征了吧?所以征安南这件事,还非得朱能不可。

朱棣与朱能、丘福、金忠三人又商议了一番征安南的一些细节,大体上的东西早都准备好了,如今也只是最后敲定,这样一来,征安南的全部计划,就已经彻底落实了,只待十几日后,一纸檄文就可以出兵南征了。

待三人散去,朱棣这才看向默默当了半天隐形人的朱高燧,问道:“什么事?”

“随日本使团来的商人开始卖货了。”朱高燧凑近了低声道。

“嗯?”

朱棣愣了愣,示意朱高燧仔细述说。

朱高燧把今日收到的消息从头到尾说了一通,什么限购,什么摇号,什么砍价小刀,朱棣指着他笑道:“你猜猜这是谁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