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信息茧房(第2/3页)

……

说回树下。

姜星火继续以手代笔,在湿润的地面上写起字来。

①组织准备,是否建立独立乡级税收机构?可以。

②人事准备,需要满足识字、懂术数、廉洁、异乡人?可以。

③政策分解,新的税收机构、人员、制度,‘大明税卒’?

④政策实验,寻一试验地。

⑤政策宣传,拟办报纸。

⑥政策推广,暂无。

姜星火问道:“也就是说,如果我能证明,不识字不识数的人,在三个月内学会加减乘除,学会认识五百个常用字,是不是人事准备就能完成?继而倒退,组织准备也具备可行性?”

“自然如此。”朱高煦闷声道。

夏原吉好奇问道:“大明税卒,是什么意思?”

“警者,戒也。《周礼·天官·宰夫》载:正岁则以法警戒群吏。”

“税卒,便是用来警戒群吏切莫贪墨税收的人员。”

“如果我能证明之前那一点,便可以寻些老卒,同样教导,先培训出一个团体,在某处小规模试验,继而开始逐渐扩大推广范围。”

夏原吉又问道:“报纸呢?”

“报纸便是跟邸报类似的东西,只不过在版面和内容设置,以及印刷精美程度下,都有所差别,主要是给老百姓看得。”姜星火道。

“给老百姓看?老百姓又不识字……”

夏原吉忽然收声,认真地看向姜星火:“姜先生,你莫不是真有什么法子,能教人快速识字吧?”

“自是有的。”姜星火笑着说道。

“什么法子?”夏原吉好奇问道。

姜星火看着这位身份神秘的秋先生,淡淡道。

“先不告诉你。”

夏原吉差点一口气没喘上来。

“接着说。”

姜星火丝毫不以为意,继续道:“而既然有了税卒卫,便可以搭建税卒机构……之前你们觉得新建独立的乡级收税机构,最大的问题是费钱且占用编制,其实不是的。”

“其一,你把税卒当做独立的几个卫就好了,大明又不是养不起多出来的几个卫。”

“其二,费钱的原因,便是怕养人的钱,还不如因为新的收税机构而多收上来的钱。”

“但是如果你们换个角度去想,其实税卒的作用,绝不仅仅在于收税。”

“而在于,皇权下乡!”

夏原吉心头一震,但还是勉力问道:“每个乡几个税卒,皇权便是下了乡吗?”

“不,皇权下乡的真正含义不是几个皇帝的人常驻,而是皇帝的意志,能够传达到乡里的百姓,否则,乡里便是土皇帝大过天!”

“有了常驻或是几年轮驻的税卒,这些税卒又识数识字,朝廷的政令很容易地就能通过他们的口,讲给百姓去听。”

“不要小瞧这一点,很多人一辈子都像是与外界毫无接触的幼虫一般,活在地域和宗族所构筑的‘信息茧房’里。”

“而税卒,就是打破这个‘信息茧房’的一把刀!”

“从此以后,外界来自朝廷的声音,就能传递到每一个寻常百姓的耳朵里!”

……

税卒!

信息茧房!

皇权下乡!

两位尚书几乎是第一时间,就明白了为什么要培养人识数识字。

目的不仅仅在于收税本身,而在于皇权下乡!

此前便说过,面对朝廷的绝对武力,地方乡里的宗族士绅,其实并没有任何抵抗的能力。

因为时代早就变了,随着历史的演进,汉代乃至南北朝、隋唐时期,地方足以自保的强力武装,在宋代以后,就开始消失地无影无踪。

嗯,这么说来,铁血大宋在对内重拳出击保证江山稳固方面,还是有一手的。

事实上,从“我大清”的实践来看,江南地方,面对八旗铁……重装骑马步兵,确实也没有抵抗的能力。

那么,地方宗族士绅凭什么能控制地方呢?

之前两位尚书还不太好描述,总往什么宗法、血缘、权威、文化、习俗上面想。

现在想来,姜星火真是一语道破。

——信息茧房。

是的,就如同为什么古代中国农民不识字一样,因为他们不需要识字。

那么为什么皇权下不了乡?因为他们听不到皇帝的声音。

他们被包围在由宗法血缘等等因素形成的,一个巨大的信息茧房里。

从生至死,世世皆然。

而外乡人,如果用正常渠道,也确实无法进入到宗族势力盘根错节的乡内。

事实上,两位尚书清晰地意识到。

税卒,确实是最好的一个切入口。

因为要给皇帝老儿交税的嘛。

在地方为非作歹亦或是安分守己,皇帝都不太关心。

可不交税,皇帝的刀可就不会惯着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