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异乡人(第3/4页)

但他还是在继续嘴硬。

“没事,姜先生总会有办法的。”

看着不肯低头的皇帝,蹇义和茹瑺也只能在脑海中幻想翻个白眼了。

皇帝倔的跟头驴一样,他们做大臣的能有什么办法。

至于姜星火会有什么办法?

蹇义和茹瑺不觉得姜星火会有什么办法。

在这种建立新的乡级税收机构注定赔本,而且赔本了选了人,若干年后一样腐化堕落成无效机构的选择面前。

谁能想出来办法?

这就是个无解的难题!

皇权不下乡,也不是大明一朝的问题。

如果这个难题有解,上千年来的历代王朝,为什么找不出答案?

……

新歪脖子树下。

夏原吉几乎说出了跟蹇义同样的答案。

“识字、懂术数、廉洁、异乡人。”

姜星火指着地面道:“好,那我们后面的③政策分解④政策实验⑤政策宣传⑥政策推广,就都暂时不说了,我们先来讨论前面的①机构准备和②人事准备。”

“毕竟,如果解决不了机构和对应人事的问题,那么后续的政策执行,也就无从谈起。”

朱高煦和夏原吉对此感到非常认同。

“自古以来,办事的都是人嘛,再好的政策,都需要具有相应素质和能力的人去执行,才能保证政策不走样。”

“否则,哪怕提出政策的初心很好,最后在下面的人手里,都会走了样。”

“事实上,基层治理的困境,不仅是在我们当下的时代,甚至可以预见地是,在几百年后的未来,都是一件非常困难且难以破解的事情。”

密室中几人神情愈发好奇了起来,看来,这些实际问题,姜星火都知道。

两位尚书不由地心头一跳,姜星火明知山有虎,为什么还要偏向虎山行?

难道,姜星火真的有办法解决“人”的问题?

这个念头一经升起,便让他们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那么说了这么多,到底有没有办法破解呢?”

姜星火的膝盖终于酸了,他揉了揉,站起了身子。

姜星火冷清的话语从两人的头顶飘来。

“我的答案是,有!”

当这个“有”说出口的时候,所有人都愣了。

不是姜星火前世庸俗的历史无脑小白爽文里描写情绪的“震惊!无比震惊!”,而是愣了。

是的,这个答案对于大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就是天方夜谭。

对于天方夜谭的事情,人们不会觉得震惊。

只会觉得有点发愣。

这啥啊?真的假的?

没有给他们反应的时间,姜星火继续道。

“正如秋先生所说,负责收税的人,需要有四项能力或条件。”

“我们不妨倒着推,第一点,异乡人。”

“请问,大明的什么群体里,充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异乡人?”

当这个问题问出来的时候。

朱高煦一激灵,他的大胡子都仿佛要翘了起来。

“军队!”

“你很聪明。”姜星火笑了笑。

姜星火还没继续说下去,夏原吉就急促打断了。

“如果让军队去收税,岂不是重演晚唐五代的悲剧?”

“刀把子加钱袋子,天下,可就要大乱了!”

姜星火说道:“不,秋先生有没有想过,还有一种可能?”

“什么可能?”夏原吉凝神问道。

“除了卫所制的定额军户,我听他说。”姜星火指了指大胡子,“其实靖难之役之中还招募了许多新兵进入野战部队?如今战争打完了,不需要那么多的常备兵力了,野战部队里的老卒,其实是可以退伍的。”

夏原吉有些明悟,但还是觉得其中有问题:“即便不是卫所兵,没有遗泽园可以待,那些在靖难的时候临时招募的老卒,等到老了退伍,不该解甲归田吗?”

卫所制里的“遗泽园”就是养老院,而大明的军制,本来都是卫所兵,不存在退伍一说。

但奈何靖难之役,南北军双方为了消灭对方,都是卯足了劲儿,往最大限度上征召兵员。

这也就导致了,北军(燕军)如今有规模庞大到数十万的野战和地方守备部队等待安置。

而朱棣,一时半会儿还没想好怎么办。

毕竟,他爹朱元璋的制度里,卫所赚钱卫所花,一文别想带回家。

卫所就是军户的家,老子死了儿子上,也就不存在什么退伍一说了。

而靖难之役,改变了这一切。

“没到解甲归田的时候,国家需要用,难道还能拒绝接着做事不成?”姜星火说道:“再说,老卒不代表他真的七老八十,十几岁上战场,打滚了七八年便不算老卒了?不想接着打仗了,或者受了一身伤,该不该退伍?退伍怎么安置?难道年纪轻轻血气旺盛,又在军中学了一身杀人技,要放回原籍惹是生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