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心灰意冷的梁导(第4/5页)

陆北旌在剧本会上不止一次吐糟剧本有问题,但都没什么用,因为大框架已经定死了,再改也改不出花来,总不能让编剧重新写个剧本吧。

而且投资人觉得这个剧本肯定能爆,绝对能爆,他的意见就不是那么管用了。

虽然陆北旌演过的电影电视剧都火,但他只是演,他不是导,也不是编,所以投资人当然更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一个演员的主意。

陆北旌:“一开始剧本逻辑就不通,后来又改了那么多次,把女主角的存在感削得太少了。”

这是第一个问题。

因为女主角存在感太弱,他们才找到了新的不能再新的新人,柳苇。

陆北旌:“但思思却是一个具有强烈个人特质的演员。梁平也确实是会调教人,他把思思给教出来了,思思却开始影响电影了。”

路露懂了。

一个剧本里存在感薄弱的女主角,但她在历史中是有姓名的,这样的她让一个新人来演,哪怕演得再烂,观众也绝不会认错人,更不会忽略她。

这是梁平和陆北旌本来打的主意,也是他们胆敢用新人的原因。

历史人物自带流量。

投资人死活都要拍姜武和姜姬的故事,就是看中这两个人物都是历史中自带流量的王牌,有他们俩的电影哪怕请个小透明来演都行,观众会先被两个历史流量吸引,然后才会关注演员是谁。

当然,历史流量加陆北旌这个现代流量,那就更是好上加好了。

柳苇长得漂亮,自然贴姜姬这个角色,哪怕是个新人也可以上,也是托了这部电影不缺关注度的福,换一个稍差一点的剧本,没那么吸引人的,投资人绝对不敢让一个新人担主演。

可是在已经拍了大半的时候,剧本中存在感薄弱的女主角突然变人了,柳苇演出了自己的性格。

姜姬这个角色,本来就自带光环。要不是投资人把名字定为《武王传》来打陆北旌这张牌,姜姬当女主角的电影,根本不可能把她边缘化。

柳苇不会演的时候还好,当个背景板很合格。

她一旦会演了,还演得很好,立刻就获得了不输给陆北旌这个武王的关注度。

而且,姜姬身上的戏点多啊。

姜姬一旦活起来了,观众自然而然就会想要看她更多戏,那都是观众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随随便便都能说出好几桩来,反倒是朱武王,从头到尾都只有打仗、打仗、打仗,还有据传姜姬活下来的两个孩子都是跟他一起生的。

这个时候还让女主角镶边,观众就会产生不满足感。

这是多少战争场面都填不平的欲壑。

现在梁平给柳苇加了一场保护弟弟们的戏,那接下来这两个弟弟还出不出场?假设两个弟弟不出场了,根据剧本,姜武会被权臣们欺压逼迫调虎离山,在这个时候,鲁国国内刚好发生了水灾,姜武疲于奔命,四处带兵镇压,不在莲花台。

皇帝又刚好下旨选后,权臣们一看,我国刚好有一个漂亮的公主,送过去当皇后吧。就不跟姜武说就把姜姬送走了。

姜武得知姜姬去凤凰台了,赶紧追,但没追上。他在凤凰台外徘徊数年,想把姜姬偷出来,可惜的是一直没成功,姜姬一直在宫中陪伴傻子皇帝——因为是傻子皇帝,姜姬其实一直都没有那什么,也是成全了爱情嘛。

姜武见此,一咬牙一跺脚,老子反了吧!就回国纠集鲁人,准备打上凤凰台抢姜姬。

刚好整个大梁连年灾祸,姜武趁机收拢流民,手下的兵越来越多,就这么一国又一国的打下去,真就打上凤凰台了。

在这时,他又听说姜姬在凤凰台又被人欺负了,欺负她的是庆王云青兰。

云青兰是宫中御卫将军,哄骗傻子皇帝做了庆王,转头就想欺负美丽的姜姬。

姜武怒发冲冠,再也不等了,就这样带兵打上凤凰台,就把庆王云青兰给杀了,把大梁打下来了。

假如柳苇一直是个美丽的背景板,出场就是哭哭泣泣娇弱无助被人欺负不知反抗,那就还行,陆北旌一路英明神武打下来也可以。

但她既然已经聪明的知道挡住叛军逆臣把弟弟们藏在寝宫中——为什么后面一直任人欺负不加反抗?

这个逻辑就不通了啊。

难道前面知道保护弟弟,后面就什么都不会了?智商突然下降了?脑子突然进水了?

梁平不舍得删柳苇保护弟弟那场戏,可是假如要在后面继续给她加戏,那后面的剧本结构就更不对了。

陆北旌在后面打打打,柳苇在前面不停的跟权臣跟凤凰台的云青兰斗智斗勇?那这还是武王传吗?改叫姜姬传好了。

陆北旌:“所以,现在就卡在这里了。梁平不敢再改剧本了,也不敢再给思思加戏了。他只能先把片子剪出来看,再看还能怎么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