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剧组1(第3/3页)

台词老师和形体老师都是陆北旌利用自己是北影出身的关系从学校里找的老师,过来教三个月,一个月五万,三个月十五万。只是给柳苇请老师纠正她的形体和台词问题就要花三十万。

梁平:“表演老师请了谁?”

柳苇明显是没有一点演技的。教她演戏前,需要先帮她改掉坏习惯。普通人在刚接触演戏时会做许多多余的动作,光是改掉这些多余的动作有时就要花很长时间,因为这是跟她的本能相背的。

陆北旌有些犹豫。请老师当然好,但是他担心会让柳苇练的匠气了,再添几个坏习惯。

除了天才,大部分演员在刚开始学演戏时就是来来回回的磨,有时坏毛病没改掉,学一阵又添几个新的,有的学了几年都学不出来。北影的老师喜欢说这个学生开窍没开窍,多的是毕业了都没开过窍的。

陆北旌:“先捡不重要的镜头拍一拍。”

梁平警觉的说:“我们这个剧组可没时间让她慢慢磨演技,你别想现场教她啊。我们只有九个月的拍摄时间。其实一口又吃不成个胖子,你先找个老师多多少少教一点,现场跟着她拍,这是最方便的。”

剧组里常有一点演技也没有的演员出演,别问,问就是行业现状。

有的剧组不管不顾就随便拍,反正拍出来出丑的不是自己。

有的导演会调教演员,愿意一幕幕的陪着磨。

有的导演懒得教或教不出来,会想办法避开这个演员的镜头,在运镜和剪辑上做手脚,比如该这个演员说话了,导演把镜头安排在角落里,拍这个演员的腿啊、背影啊,从镜子里拍啊,从门缝里拍啊,跟偷窥似的,这其实是为了不叫这个不会演的露正脸。

假如这一幕中还有其他演员,那镜头也会移到其他演员脸上,造成一种大家都在听他说话的样子——其实还是为了不让他露正脸。

这两招也不能总玩,所以导演只能换着来。拍拍天空啊、天花板啊、飘动的窗帘啊、花瓶啊、滴水的水龙头啊、凝着水珠的啤酒罐啊,找意境嘛。

镜子用过了,玻璃窗、电视屏、酒瓶酒杯,一切可以反光当镜子照的平面,都可以用来扭曲演员的正脸,让人看不出他的演技到底是车祸现场还是惨不忍睹。

这都用过了,还有一个终极杀招:把灯全关了。

就让人在黑暗中演,打一点点的轮廓光,显得神秘、幽暗。

再不然拉远景,拉到人在屏幕上变成一个火柴棍的程度。

千方百计不让他露正脸。

他不会演,一露正脸那不就毁剧了吗?

但人又必须用,这就逼得导演想办法。

如果一部剧里只有偶尔这样,那是导演在玩运镜。但假如轮到这个演员,导演就总玩运镜,那就只有一个理由:导演快被逼疯了。

电影和电视剧还不一样。它的屏幕大,各种缺点会更加放大,一般的不会演在电视剧里还可以掩饰,二般的不会演在电影里那就是放大一百倍的丢人。

演员就是长个痘,放大十倍和放大一百倍也是有区别的。这是屏幕尺寸的锅,演员有时也很无奈,恨不得脸上除了五官什么都不长。

梁平知道柳苇没演技,庆幸的是她是个花瓶,镶边的,演得不好还可以继续压缩她出现的时间,人又是新人,公司也不会为她争番。

但他不可能不拍柳苇的正脸,她必须露脸,必须美给所有人看。

梁平的主意是给柳苇请一个表演老师,平时场下基础的教一教,上场了老师在场下等着。到时他跟老师说需要怎么演,老师现场演给柳苇看,柳苇现学,学完了上场演。

就是花点钱请老师嘛,这个支出是可以接受的。

这也是取巧的办法。

陆北旌开始是同意的,现在又想自己调教人了。

梁平:“我们没有时间啊。你先把表演老师请来,到时我拍完剩下十幕你再教行不行?”

陆北旌想一想,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