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拐卖(第2/3页)

裴舟听到这话,不知该说什么,骗子都知道的问题,原作者却回答不上来,到底谁才是真正的作者。

他连解释的声音都没那么有力了,“大家不用怀疑,我见过真正的月明,眼前的人是假冒的,他怕是心怀不轨想要拐卖你们的孩子。”

否则他想不出他假冒月明道理,无非是想借着她的名头博得这群孩子的信任,小孩子本就没什么防心,容易相信人。

传说中的人出现自己在眼前,小孩高兴还来不及,再加上言语哄骗肯定生不起怀疑的心思。

要不是他见过真正的月明,恐怕也会被这个男子糊弄住。

他想着,再次向许娘子看过去。

对方依然在神游天外,目光涣散,想得极为入神,甚至没有听到周围人在说什么。

裴舟不由梗住了,不知道她为什么总是若有所思,小姑娘家家哪有那么多心事。

没注意到有人在看她,许乘月从裴舟来了之后就摆烂了。毕竟他知道她是月明,要连这件事情他都理不清,也别当什么将军了。

于是她放心地开始神游天外,思索起了关于拐骗的事。

——好吧,另一方面也是想逃避一下现实,在这种场合下跟裴舟碰面,还是有些窘迫的,但又不能逃。

关于拐骗,在历朝历代可以说是屡禁不止,高额的利润回报让许多没有良知的畜生铤而走险,不把别人当人,也不把自己当人。

尤其是唐朝蓄奴之风盛行,拐骗之事屡见不鲜。

那她是不是可以在报纸上做一个关于防骗的板块,向读者们普及骗子的招数和套路,免得误信别人,踏入骗子的陷阱和圈套中。

这件事很可行,毕竟如今报纸作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介进入了各家各户,虽然地点仅限于长安和洛阳,其他的城市并没有普及,但如果做得好了,依然能让很多人提起警惕心,免于受骗。

但同时她心里也有顾虑,她所知晓的骗子的招数可不仅限于唐朝目前一些比较简陋,很容易破解的招数,还有后世的“升级版”。

说个笑话,这些骗子的招数竟也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变。

前世有人看破了骗子的招数,从骗子身上薅到羊毛,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

结果被骗子知道后,利用薅羊毛对大家的吸引力,说自己可以教大家怎么薅,反而又骗了许多人。可见这些骗子非常精明且心思多。

若是她在报纸上将招数写得太过详尽,被他们反过来学习了怎么办?甚至有些还不知道套路的被她的防骗指南给点醒了,然后用来骗没有看过报纸的人。

一想起来就很复杂,许乘月感到头疼了。

这种事情怕还得是官方去做比较好,他们有力气、手段和途径。

但问题是现在官方不做为,他们恐怕都没意识到这件事儿,全靠群众自觉看好自家的小孩儿和财物,最多说上一句近日哪里有骗子让大家注意。

许乘月陷入自己的思绪中思考了良久,终于回过神来。

她听见那个抱着小女孩儿的妇人惊恐道:“什么?他原来是假冒的,是个拐子吗?”

大姐,你现在才反应过来,是不是有点太晚了?要不是我们拦着,你的孩子怕是早给人骗了去。

在听到裴舟的话后,众人毫不犹豫地相信了,毕竟他的话更有可信度。

枉费他们刚才竟然还相信了拐子,因为误会了他感到愧疚和心虚呢。

没有想到真是个拐子,那他撒慌竟然还理直气壮,一点破绽没露出来,连被怀疑时的生气和伤心都表现得很像正常人。

众人怒瞪着拐子,被欺骗的愤怒和自家孩子差点被拐的后怕涌上心头,要不是碍着还有几个侍卫在场,差点没忍住上前挠他几下。

男子有人拆穿了他,这些官兵还要带他去官府,吓得脸色煞白,求饶道:“几位将军饶命,我虽然骗了人,但是我真没想着要拐卖孩子呀,我说的都是真话,你们饶了我吧!”

裴舟不理会,这拐子前言不搭后语,相信他才是怪事。

众人见他果真承认了是骗人的,对他指指点点,大声唾骂。

哪个孩子不是大人心中的宝,谁能忍得了被人觊觎。

小女孩儿的母亲后怕地搂着她。

差一点呀,差一点她家果果就被人拐跑了,要是真被拐走了,发生什么事还未可知,她怕是再也见不到她了。

若非那位女郎阻拦呼唤他们,她现在恐怕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她忙抱着女儿走到那位女郎面前,向她福了一礼,“多谢娘子,大恩大德无以为报。”

许乘月赶紧扶起她,说道:“娘子使不得,我只是举手之劳,路见不平而已。随便什么人看见有拐骗孩子的,都会帮上一把。”

“使得使得,果果,快给恩人磕头。”妇人把小女孩儿放在地上,让她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