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都尉其人(第3/4页)

呵呵。

看着军令,韩盈眼神越发的幽暗起来。

郝贤是不是要坑她不好说,毕竟今天她还没走,哪怕不给她看这军令,只要按照正常的时间往回赶,那还是要面临陛下的怀疑,某种意义上来说,看过的她的确是免踩了一个坑,就是踩和不踩的区别根本不大。

不行,必须得自救一下,她做个开头让别人接手容易被甩锅,可多个人做就没问题了,入冬的河套地区大雪能有半尺厚,鬼都不会过来打仗,根本用不了那么长时间守着,想办法赶紧让卫青回来接手这些才是正经事!

嗯……正好还可以趁此机会看一看那擒得右贤王的女都尉。

韩盈如何绞尽脑汁的给皇帝、卫青写信姑且不提,被她念叨的女都尉倒是印证了一个情况——道听途说的内容,就没有不失真的。

这个女都尉在渔阳,姓桓,原名慎,现为诛隼,古人改名,多为明志,桓诛隼也是如此,诛为杀死,而隼,是一个匈奴部落的信仰,数年前,这个匈奴部落袭击边关,不仅杀了桓诛隼守关的父亲,还侵入关内杀了她一家人。

诛杀象征匈奴部落的隼,其含义便是诛杀匈奴人,为一家人报仇。

边郡中,家人因匈奴而死的事情并不少见,桓诛隼惨,在一家血脉至亲只剩了她一个,不惨,在她父亲还是个都尉,不仅留给了她这个孤女护身的爵位,还有条件培养她习武,这让她有了复仇基本资格。

所以,桓诛隼当着一众宾客吊丧过来时改名明志,不仅收拢了父亲剩余旧部,还得到了长史的直接任命,女承父业做了都尉。

能这么顺利,除了当时已经有了女子可以为官政策,小股匈奴骚扰下缺能战之士等诸多原因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桓诛隼随祖父,打小个子就高,长得又壮,成年(十五)后身高就有七尺,甚至还未停止生长,直至长到了八尺有余才停下。

这种过于勇武的身高显然影响了桓诛隼的婚事,不过她也没兴趣嫁人,桓诛隼父亲对此也无所谓,反正那点税钱家里也支撑的起,让女儿在家里开开心心的也没什么不好。

故此,留在家中的桓诛隼多纠结一堆同龄同伴在外打猎,后来偶尔也会随父亲杀敌,她本身就有勇武之名,在灵堂上穿着父亲染血的盔甲一出来,那压迫力更是瞬间说服了想要阻拦的人,在加上改名明志的宣誓与一众旧部的支持,这才说服了长史。

灵堂上的氛围太影响人,只是任命完一回家,长史就开始后悔了,别的不说,一家子就剩这么一个孤女,总不能再折到战场上吧?可他还没来得及劝桓诛隼放弃,她就麻溜从嫁出去的姑姑们处过继过来两个孩子,然后在与匈奴间几场小规模(一千人之间)的对决中,凭借着不要命的悍勇,硬是取得了胜利,借此堵住了渔阳长史否定的嘴,安稳的一直任职至今。

而为了更方便的统军,桓诛隼多着男装,体格和多年的风吹雨打,使得她外貌看上去更偏向于男性,时间久了,周围人也逐渐开始把她当男人看。

这并不是什么坏事,至少在军中减免了很多不便,甚至长史有时候都忘记了她的性别,就像这次,见卫将军征调精兵,直接把她也加了上去。

随军对女性而言是更麻烦一些,不过,都尉作为偏将军之下的中层将领,总是有那么些特权的,再加上率领军队亲卫不是自己的叔伯,就是从小揍…玩到大的同伴,以及早就锻炼出来的粗神经,桓诛隼一路上适应的极为良好。

由于这次是平地作战,没有时间包围圈,敌人机动性又够强,这次征战的打法和往常不同,需要由主将带头冲锋,其余军队看着大旗跟着冲,依旧如过往那般悍勇的桓诛隼,很快就冲到了前头。

匈奴人没有什么军阵可言,冲个一两轮,对方就开始散,而战场作战,有时候的确需要那么几分运气,在前头的桓诛隼,直接就看到了匈奴人的大旗。

在古代战争中,先登,陷阵,斩将,夺旗,都能给敌人进行重创,指挥王旗倒下,在外方的匈奴人便不知道自己的主将身在何处,更不知道他是否已经死亡,这对整个军队的士气打击极大,甚至会出现毫无无抵抗之心,直接溃逃。

清楚这点的桓诛隼当即冲了上去。

话说回来,匈奴王旗这么重要,那护卫它的精锐肯定也很多,好在桓诛隼自身武力极强,又有一腔悍勇,身边又都是多年配合下来的亲卫,还真让她把匈奴王旗给夺了下来。

匈奴王旗一倒,匈奴大军顿时更乱了起来,马上的桓诛隼也受到了影响,被裹挟着继续往前走,她走了,接过来匈奴王旗的亲卫却没有跟上,原本桓诛隼还想努力停下来等一等,可控制马的时候,抬头一看,嘿,前面这个穿的那么华丽的,不就是右贤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