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赢得假(第2/3页)

所以他在犹豫,是不是该留下来,还是就这样撤走,赵王来的太快了,许多布置没有用,赵王的军队便一路收复失地过来了。

他其实是有和赵国打一打的想法的,毕竟赵国的兵力已经那么分散了,经过训练,他手里有不少新增的军队。

就这样放弃,他不甘心,而且得到的消息是,这些精锐是赵王和世家各出一半,实际并没有调动到赵国的边防军。

因此压力给到何衡是很大的,就这样被逼退,意味着赵国取得重大的胜利,他们没有起到让赵国伤筋动骨的作用,只是给了赵国一些表面伤。

赵王一路征战而来,人员损失不少,还是有一万五千人,何衡他收编了一路路的匪军,起义军,现在已经有五六万人了。

带着这些军队回家,这些士兵也会有怨气,毕竟很多就是赵国人,夏国打着征伐暴政的名义出兵,他们才愿意归降的。

这样一路没什么大冲突就退了,这下赵国百姓如何看待夏国呢,夏国之后还有在赵国这样一呼万应的威望吗?

赵国打的太快,也导致许多军队来不及撤退,现在南北两军,都还没撤离,被赵国两路分军死死咬住。

“假装要发起两场大的战役,对赵国的两路分军也消耗的也差不多了,让训练的军队试着决战的模样,同时把消息放出去,用天策军的军马做掩护,显示我们去了两边的战场,让赵王继续分兵,剩下的我们就正面做一场。”

赵国和夏国最大的一个关隘,是太行山余脉的太云关,易守难攻,但是沟通南北的驰道是在太云城,一片坦途,赵国本就是平原国家,没有什么险要。

守住太云城,那么可以继续和赵国耗,继续策应南北的军队,让他们有个退路,守不住退守太云关,就等于放弃袭扰赵国。

下定决心,还是要打一打,一仗未打的溃逃太丢人了,而且他也是顺应士兵的情绪,这些士兵多想打赵国的军队,想着把赵国的军队打走,这片土地就是夏王的了,他们就可以过安居乐业的好生活了。

一边是士兵强烈要求作战,一边是退无可退的关隘,何衡再三思考决定一战,留守一两万人守太云关,其他人他决定拿来打一场大仗。

纪朝留下的驰道,让军队的行进速度何止快了一倍,赵国是对驰道维护最好的国家,何衡本来想再拖几个月,看来是拖不了。

赵国顺着驰道而来的大型攻城器械面前,城墙毫无意义,最多借山势,地势去守,尽量去消耗赵军的实力。

山势地势,都不起作用,只能是平原对垒,也何衡已经知道必败无疑,所以他把四千多的天策军交给罗岳成,暗自交代,打不过就撤,给夏国保存力量。

不是两千,是四千,打了大半年仗,最近又补了两千的天策军,本来有些士兵都是提前训练的,就差武器装备,赵国误判了,不过依旧是八千对四千,老牌对新军,优势巨大。

仅仅只有这样一个有利条件,何衡他想着自己五万人总是能磨掉赵国四千人精锐铁骑,这样就有赢的希望,虽然希望渺茫,说是一线生机都算是多的。

平原决战,是方便这些铁骑逃走,何衡已经萌生死志,遗书都交给了罗岳成,让庄询照顾妻子儿女,他是有情义的人,这次决战的他肩负的是当初他决策分出去的南北两军,这五万将士。

是他预错了,造成两路军没有足够时间撤退,他没想到大型攻城器械的存在,造成城池丢失的速度远超他想象,总而言之一句话,低估了赵国的国力。

造成如此大的失误,没有及时撤退,他也没什么脸面躲在后方,对方皇帝都御驾亲征了,他也要居中指挥,这是他对夏国,对留在赵国境内将士的一个交代。

何衡他迷惑赵国的方式没有作用,因为赵王信心足,夏国的两千军去支持北方他也无所畏惧,两路军队五千的精锐会怕你区区两千人?

就算双方一比一战斗力相同,每个队伍的人数都占有优势,吃掉面前的部队,可以慢慢料理存在赵国境内的夏军,他担心什么,担心那些农民叛乱的土鸡瓦狗?

不担心,一路进军,都是凯歌,都要打到边境了,他担心什么,但是没有继续分兵却也造成了一个误判。

觉得夏国这些人是准备负隅顽抗,因为赵王的率领的部队马上要切断赵国和夏国的关隘了,这些军队不仅不走,还在赵国呆着,是为了继续消耗赵国的力量。

他不是没有探查到何衡纠集了五六万人,五六万人只是一些农民军他又害怕什么呢。

到了这个时候,赵王也没有被大臣们歌功颂德所谓文治武功的洗脑,他为这决定性的一战准备了很多,探查的岗哨,三军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