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案首

翻过年来,天气渐暖,觉得弟弟们已经有了些火候的温止难得大方的拿出了笔墨纸砚,又解开两人手上的沙袋,让他们默写经书。

和悬腕练字相比,在书案上默写简直就是享受。早已对经文经义滚瓜烂熟的他们下笔如飞,一张张白纸上很快写满了整洁飞扬的小楷。

这次默写持续了大半年的时间才完成,温止将他们写好的手抄本细心装订成册,放在书柜上作为后面三个弟弟的教材。

陈麒的私学早已重新开课。和县里的学子相比,陈俭陈修这样来自农村的考生水平还是差了不少,两人双双折戟,虽然在意料之中,陈麒还是郁闷的很,对弟子们也更加严格,并且将更多的期望都倾注在学文学书身上,为此温鹏很是破费——需要买的书太多,温鹏自然要大笔大笔的掏银子。还有许多甚至是陈麒豁出老脸借来的,学书学文心中感动,只能越发努力。

背多少本书就默写多少本书,而且一定是沾着清水在木板上默写了无数遍,已经十分熟练了才可以动用纸墨,一旦开始写就不允许错字漏字,这是温止给两人定下的规矩,而尚未进学的学礼学勤同样是沾水在桌上写,偶尔才能得到造纸作坊里废弃的纸张和稀释过的墨水。

温止对此的解释是,家里现在虽然有些闲钱,但天灾人祸下朝不保夕也不过一瞬的事情,弟弟们始终要记得自己的出身,记得曾经困窘的生活,明白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必须万分珍惜。何况好钢用在刀刃上,家里的钱财想要供起五个读书人仍旧勉强,大家能省则省。

对此陈麒也是十分理解。有温止在后面督促,两个孩子的字早就不下于陈俭陈修,而且一直都在进步,因此平时虽然布置大字的功课,却并不要求学书学文上交,默许他们用清水写,只要每旬的小考上能写好即可。

随着温鹏的大手笔支出和陈麒不遗余力的支持——他们甚至借到了县衙里的许多律书——温家的藏书越来越多,陈麒却不知温止是如何苛求弟弟们的,只在赞叹两人进步之余,对他们要求更高。

温止并不亏待他们,空间里的好东西偷偷给他们用了不少,还加上了练体术和实用拳法,保证他们体质强健承受得住。红袖和温李氏看着他们如此辛苦,更是好肉好菜的让他们吃个够,生怕他们被繁重的学业压垮。

这一年的秋天是个大丰收,温家十倾地都分给了佃户耕种,轻轻松松的获利两百两银子,十年前惶恐不安来到这里的事情遥远的仿佛虚幻。学礼学勤也有了四五岁,送去陈麒的学堂和哥哥们作伴,温止的日子一下子轻松起来。

到年底,温家四个孩子各送了一套手抄书作为年礼献给陈麒。陈麒向来不注重钱财,收到这样的薄礼也不觉得敷衍,拿到书册时甚至想,温家人总算大方了一回,舍得拿出上好的竹纸和墨锭来。

翻开之后,他立刻便被上面的字体惊艳了——遒劲有力又轻盈灵动,虽然还是王县令字帖的架子,却有了独属他们自己的风骨:若说王县令的字重在沉稳,学书的字却更加飘逸,学文则显现出一种平和安宁。学礼学勤年纪尚小,笔迹依然稚嫩,也能看出几分不凡来。再看内容无一错漏,释义写的简明全面,陈麒心中十分欢喜,竟是直接找到温鹏家里来,当着他的面好好夸赞了四个孩子一番。

温鹏一脸的茫然:“他们怎可如此不经心?我明明说过先生辛苦,要送的隆重些。”

陈麒连忙道:“你却不知道,这字要写好是十分费心的,他们要抄出整整一本书来,还不知用了多少心血,我看着乃是十分欣慰的。”

温鹏更懵:“可是他们不是隔一阵子就要默书的吗?”他也不含糊,直接带着陈麒到了东厢的书房,指着书架上头的两排线装本:“上头这排是学文默写的,下头这排是学书默写的,学礼学勤的字写的不怎么好,他姐不让他们多用笔墨,说等他们的字能练出哥哥们的样子来才能默书。”

随手翻开一本,竟然是一本田税的书,和县衙里借来那本一字不差。虽然内容繁杂字数颇多,字迹却十分齐整,从头到尾都是学文特有的平和气息,没有一处更改和错乱。

陈麒突然觉得,自己今年收到的年礼是太简薄了,要把这一柜子都送给他才行。

当然,这只是玩笑罢了,对于弟子们的刻苦,陈麒还是十分满意的,甚至比收到手抄本更加开心。看着门口有些窘然的四兄弟,他温言道:“你们能够这般,我心甚慰,以后还要继续坚持,不得骄傲自满,你们可明白?”

自然是明白的不能再明白,他们大姐可是个魔王!四个孩子垂首肃立,乖乖称诺。

六年时间一晃而过,转眼到了建兴十八年,又是一轮县试。王县令早在五年前就升任庆江府知府,现任知县是当年的县丞陆大人。两年前,攒够了钱的温家人从陈家村离开搬到了吉水县,买下了一处小院子,方便兄弟们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