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第2/4页)

因为沈遥凌在还需要被人抱在怀里到处走的年纪时非常嘴甜,家里的长辈轻而易举就被她全部哄住,心甘情愿地被她支使着去这里去那里,带她做想做的事。

后来沈遥凌不再需要依靠别人,卖乖讨好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东叔当时还十分遗憾地抱怨过好几次,说她长大就不可爱了!怪她不撒娇,但其实心里还是非常疼她的。

虽然沈遥凌后来很少再使用,但哄骗长辈是她自带的天赋。

若是魏渔当真不把学生放在眼里,或是干脆不想承担一丝一毫师长的责任也就罢了,但只要魏渔在她面前仍以长辈自居,沈遥凌对付他恐怕只会无往不利。

沈遥凌眨了眨眼,神情变得有些忧郁,靠在桌上说:“老师,我遇到了大麻烦。”

“……”

听见这句话,魏渔已经不想往下接了。

但是偏偏,坐在桌对面的少女一脸哀伤,目光虽然没有刻意落在他身上,但偶尔扫过他时总是带着浓重的期盼,好像他只要伸出一根手指,就能将她拉出泥沼一般,这种眼神使人觉得,不说点什么实在是违背良心。

魏渔口舌艰难地运作,迟滞地吐字:“……怎么呢?”

他一脸痛苦,像是喝了一碗毒药,因为他完全不是发自内心地想知道那个麻烦是什么。

沈遥凌立刻把昨天王杰他们讨论的内容大概说了一遍。

关于未来、关于前程,烦恼说起来总是无穷无尽的,沈遥凌不想使魏渔感到太负担,尽力简化了些,只保留了最关键的信息——同学们觉得堪舆馆的前途没有指望。

魏渔听后,短促地冷嗤一声。

“只是这般?”

沈遥凌目光期待地望着他。

语气这么轻蔑,看来魏典学并未把这种苦恼放在眼里,一定能够轻易地解决。

魏渔确实气定神闲,半张脸都被长发的阴影覆盖,薄唇一开一合。

“那就苟且偷生,混吃等死好了。”

“啊?”

沈遥凌以为自己听错了。

魏渔的语气理所当然。

“有什么问题?”

沈遥凌试探着道:“可是,老师,我是希望你能给我们一些指引,比如说,往后去哪里谋职才最有意义……”

说着说着,沈遥凌停下来了。

她自己也发现了问题所在。

果然,魏渔满是不解。

突兀地问道。

“饭碗的事,要什么意义?”

“能吃饱,能活着,已经很辛苦了。”

“为什么还要折磨自己。”

沈遥凌缓缓地闭上嘴。

是啊,她光想着魏渔才华横溢,内心里又很关照学生,却忘了,这个人恬淡无欲到了一种境界,旁人追寻的那些名利他根本不屑,也完全无法理解。

对他来说,确实只要能应付应付活一下就够了。

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他这样将自己的人生弃之敝屣啊!

沈遥凌有些头疼地想着要怎么换个方式和他接着沟通。

但她也知道,前途命运这种沉重的问题,不可能指望三言两语问出答案来。

即便是天才如魏渔也一样。

毕竟,每个人的抉择都是不相同的。

天纵奇才的人,也不一定就有世人眼中光辉灿烂的结局。

沈遥凌蔫蔫儿地,从荷包里掏出一粒金珀放在桌上。

“好吧。老师,这个是郭典学叫我带给你的。”

去郭典学家中观览宝石的那日,那名叫做亚鹘的僧人送所有典学每人一枚金珀。

郭典学做主替魏渔收下了,让沈遥凌探望他的时候顺便带来。

魏渔伸出指尖推着那粒金珀在桌上滚了滚,看了一会儿,没什么兴趣。

沈遥凌眨眨眼,小声地说道。

“老师,你知道吗,那群瓦都里僧人是来自一个叫做阿鲁国的小国。”

沈遥凌疑惑地问,“那天他们拿出来的宝石都快要闪花了我的眼睛。我光知道大偃地大物博,可为什么这种名不见经传的小国,也能拥有如此多的财富?”

魏渔坐在那儿,被热烘烘的暖炉蒸着,好像又快要睡着了。

过了会儿才低低评价了两个字,“自大。”

沈遥凌一愣。

魏渔深吸一口气,肩膀动了动,从茶杯里倒出些热水在桌上,用指尖蘸了,在桌上画了一个圆。

“《禹贡》背过了?”

沈遥凌赶紧点点头。

到堪舆馆上学的第一天便学的是《禹贡》,自然已经背过了。

魏渔伸手点了点桌上那个圆,在它外面又画了几道横杠。

“《禹贡》中认为,王都五百里是甸服,即京畿王城,再向外五百里是侯服,即诸侯领地,再五百里是绥服,即绥靖边境地区,绥服再外是要服,都是一些与我朝结盟的外族。而绥服以外,被称作荒服,意为未开化地区。”

“如今的全境舆图虽然没有严格按照《禹贡》的说法以五百里为界,但也沿袭于此,大差不差。历代以来,皆以都城为中心,以大偃为中心,好似整个寰宇都围着我们打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