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利在千秋(第2/3页)

适时武帝已年近五十,发卒数万塞瓠子河缺堤,令群臣皆负薪,上至将军官吏,下至军士民夫,人人参加抗洪,才最终堵住了缺口。

以皇帝之尊,亲自登决口大堤治水,是有史以来的首次。

事后武帝作《瓠子歌》悼之,在堵口处修筑“宣房宫”以纪念。

武帝登基早期,霍去病还小,亦有过一次水灾。

当时皇帝年纪尚轻,也麻了,惶恐不安,觉得是天降大灾。

这方世界虽然有修行,能一定程度上影响天象,但大灾大患,天倾地覆,却是难以尽数抵御。

那次以后,皇帝深感水患之重,只要是治水,即便财税再吃紧,也会抽调银钱,倾力治患。

后来皇帝先后建造了漕渠,龙首渠,白渠。自长安引渭水东通黄河,便利了漕运,溉地万余顷。

“夫子带我来看大河,讲受灾,想做什么?”

霍去病在大青石上落座,看向奔腾的黄河。

“我想兴水利,建大渠。”

董仲舒在一旁蹲下来,侃侃而谈:

“大河流域,中下游是我朝农商、文化,修行最昌明的区域,也是人口最稠密的所在。”

黄河自西向东流,便于东西横向联系,而不便于南北纵向的联系。

这使得纵向的地域交流,受到很大影响。

许多富饶之地,长期得不到开发。

这种地理缺陷,也造成了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董仲舒又提及军事上的利弊:

“要保证军事,需大量粮草的运输,沟通南北水运,开凿河渠对军事行动,有诸多利好。”

“历代都有利用自然水源、修筑人工运河、灌溉农田的举措。春秋时吴王夫差为进攻齐国,运兵运粮,开凿运河邗沟。”

“从春秋到大汉,历代开凿的河道,分布遍及大半个国境。

这些人工河渠,与天然河流连接起来,可以让河道更通达,减少水患,增良田万顷。

原有这些四通八达的水道,为我的构想,奠定了基础。”

董仲舒做最后总结:“我想将若干自然河或旧沟,连成一气,在我大汉境内,开一条串联南北的大河。”

霍去病非常震惊,迅速琢磨了一下董仲舒的打算。

这老夫子是想把黄河、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沿线的旧渠连起来,没有的渠道,则开渠建造,形成一条大运河。

其好处就不必说了,经济,军事,消灾减患等等。

从长远看,利在千秋。

董仲舒说的这条路线,几乎涵盖了后世隋唐大运河的大部分路线。

以洛阳为中心,靠拢长安,四通八达。

若能建成,不仅丰富了汉境内部的运输,串联南北,且能组成一个大的水网,把几大自然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连起来,也能让大汉更强壮。

促进沿线城市扬州、杭州、洛阳、开封等地的发展。

霍去病念头快速变化,想道:这方世界多了修行,人力能达到许多常人做不到的程度,其社会发展速度,也被大幅度推动提前了。

始皇帝的穿越,就大大提高了农产,军事的发展速度。

要不是因为封禁皇陵里的东西,可能现在这方世界,已经比认知中要有更大的差异和变化。

董夫子的构想,是结合修行力量才诞生的。

历史上那个董仲舒可没开凿过大河。

嗯,说不定也有过类似的念头,但受限于实际情况,没成行。

“夫子想雄起一把,做成此事,为何先找我?”霍去病问。

雄起一把,董仲舒哑然失笑:

“霍侯你是陛下带大的。反过来,你对陛下的影响力也最大。

陛下对你无条件信任,之前你进言要造船,陛下听后立即同意。

换个人,陛下必会仔细权衡,才做决定。”

“再则建造这大河,需倾注我大汉税赋的大头,且要耗费很长时间。

过程中,必然会耽搁陛下和霍侯你开疆拓土的速度。你若不同意,我更没有把握说服陛下。

老夫观察了许久,之前反对打仗,就藏着这方面的考虑。

若全国所有的财税,都要用来构筑军事,民生必耽搁落后,我的计划根本不可能展开。”

“所以夫子想来想去,决定跟我站一边,先委曲求全,然后再说服我,建这大运河。”

董仲舒哈哈大笑,不再掩饰自己的目的:

“霍侯没经历过那次水患,不知道当时情况之惨厉。

若能建成一条大河,削减水患,多少人,多少代后世的汉人,会为之受益?”

“且此举若成,也可进一步壮我大汉,增良田,通商贸。国库充裕了,霍侯想怎么打,让我上阵杀敌都行。”

“这是好事,我可以和夫子站一边,想来陛下也不会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