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七章:教化海外(第2/3页)

多处的回音设计让说话更加轻松,在足够安静的情况下,朱元璋讲话的声音能够传递到后排的官员那里。

这也就避免了先前奉天殿后边官员听不到的情况。

况且奉天殿也容纳不下一千多号人,挤着是能挤,可这样一来就没了仪态。

朱元璋只是去了一趟东宫大殿,就喜欢上了这里。

甚至心中都隐约生出要把奉天殿砸了重建的想法。

二月底大朝会。

这次来的人特别多。

除了已经去草原北伐的三王外,基本上能够上朝的都来了。

五军都督府这边,更是满满当当。

按照规矩,其实大部分的武官,尤其是都督之下的,是可以免朝的,他们通常需要练兵或者其他事情。

但是这次对于武官来说,才是最大的诱惑。

还有那些世袭的公侯,他们有些本身没有官职,但爵位可以享受朝廷俸禄,也可以不用上朝,但是在今日全部都到齐了。

“凉国公。”

“宋国公。”

“曹国公。”

“开国公。”

“颖国公。”

“魏国公。”

文武百官见着几位国公纷纷见礼,这是大明目前仅存的五大国公。

汤和死后,因为儿子早逝,孙子年岁还小,尚且不能继承公爵之位,据说孙子体弱多病,也不知道能不能撑到成年。

李善长就不用说了,已然是满门抄斩。

邓愈儿子的邓镇的申国公因为李善长牵连也没了,倒是子嗣还在,不过爵位没了贬为庶人。

大明开国后,一共封了九位国公,去掉四个,也就剩下这六个了。

濮英东浪公不算在内,他是进增追封,儿子濮玙是西凉候,不在国公之内,当然,濮玙今日也来了。

东宫大殿宽广,千余人在里面也不觉得拥挤。

六大国公在最前排跟已经受封的皇子们一起,这样的场面也是罕见。

后边的官员议论纷纷。

“颖国公不是一直喊着年迈体衰,要告老还乡的吗,怎的今日精神满面的来了。”

“这又如何,你且看开国公都来了,这等事关家族传承之大事,谁能免得了俗。”

“宋国公自从讨伐倭国后,基本都不露面了,也就是去年跟着陛下北伐,今日也来了。”

“莫说几位国公,你且看后几排,哪怕是没官职在身的世家子,那也是赶来了。”

六大国公里,唯一比较拘谨的就是开国公常升了。

他的情况不同,原本是他哥哥受封郑国公,但爵除使他上位。

即便他的母亲是开平王夫人,小舅子是凉国公蓝玉,但实际上本身没有拿得出手的功勋,因此自然差了许多。

加上五军都督府目前的状况,平日里常升基本上是闲着。

原本他是不想过来的,但是老母亲那边训斥了一番,这才过来。

常升之所以不愿意过来,原因也简单。

他虽有过练兵的记录,但实际上军事能力显然是没继承到父亲常遇春。

况且常遇春曾经的部将都归于了蓝玉,他在军中也没有多大的话语权,跟同为继承爵位的徐辉祖完全不能比。

所谓将门,最大人脉还是在军队里,或许先前兄长常茂有,但他显然没得。

这外封诸侯国是个好事,可常升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因此就没打这个主意。

况且现在母亲开平王夫人,也就是常遇春的妻子,蓝玉的姐姐,朱英的外婆还活着。

哪怕是朱元璋那里都要给几分面子。

野史里有个悍妇之肉的故事,说是朱元璋把常遇春的妻子杀了煮肉,这就是纯粹扯淡了。

女儿太子妃,女婿太子朱标,夫君鄂国公,这样的身份只要不是造反,哪里可能会动。

且其与马皇后关系极好。

《龙兴慈记》记载常遇春一大把年纪,却无任何子嗣,常常引以为憾。

然而实际上常遇春在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归附朱元璋,第二年长子常茂就出生了。

长子常茂出生的这一年,常遇春才二十六岁。

常升有老母亲罩着,还真就安安稳稳享受富贵,完全没必要去海外征战个诸侯国回来。

不过这次是老母亲要求他来,也没有办法。

没多久,就有宦官进来,偌大的东宫大殿顿时寂静无声,所有人都恭敬的站着,然后是御史监察仪态。

大概一炷香的时间,确定没问题后,这才上报,也就轮到了朱元璋出场。

这是章程,也是规矩,亦是为了维护皇家威严。

哪怕是皇子皇孙,亦或是六大国公,也不能有丝毫僭越。

曾经有过,比如胡惟庸,又如李善长,他们仗着自己的功勋哪怕是在朝堂上也没有忌惮。

现在呢,坟头草已经三尺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