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五章:三十万秀才(第2/3页)

因为收集数据的统计,延迟,去年的事情,到今年才算是彻底统计完成。

“这么多秀才,要如何安置呢,总不能就放着吧。”叶月清有些疑惑的问道。

朱英笑道:“所以啊,现在是该对大明的官员体系,进行一番大的改革了。”

在对于官员体系改革上,其实朱英一直就有想法。

如今大明有多少人?

随着大明经济的发展,在上一次的人口统计中,就已经超越了八千万了。

这几年太平稳定,朝廷鼓励多生,人口更是不断上涨。

婴儿的出生数目,恐怕已经来到了非常之高的界线。

别说现在温饱较为普遍,哪怕是先前吃不上饭的时候,那也从来都是怀了就生,生了继续生。

而反观大明的官员,总计才多少人?

根据现在的户部统计,在官籍的人数,总共二万八千余人,连三万人都没有。

而这三万的官员,要管辖大明八千万人口。

哪怕是军政分离的情况下。

一个地方父母官的知县,几乎掌握了所有的民生大权,这简直有些离谱。

但凡有些懒政,整个县城的经济就完全处于停滞状态,政务堆积如山。

底层百姓的诉求,根本得不到解决。

或者说哪怕是现在,大部分百姓更多是听着族里的安排。

皇权依旧难以下乡。

这时,一个宦官前来禀告:“启禀殿下,陛下召见。”

朱英对叶月清笑了下,已经猜到是关于三十万秀才的事情了。

当即就起身前往华盖殿。

华盖殿中。

朱元璋正在呵斥礼部尚书任亨泰。

“简直是胡闹,这等大事,为何不早些跟咱说,你礼部尚书到底是怎么当的。”

“咱大孙不懂这些,难道你在礼部这么多年,都不懂得科举的关键吗。”

“三十万的秀才,也真是敢给啊,什么时候,咱大明的秀才,如此不值钱了。”

朱元璋的心都在滴血啊。

每个秀才都要赏赐田产,最少都是十亩良田了。

三十万秀才,这可是三百万亩良田,疯了吗。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其实并不知道秀才的特权已经取消了。

自从小文承出生后,大部分的皇权已经逐步的移交到了朱英手上。

这些权力属于朱元璋跟朱英共同持有,相当于都有决策权。

自从对朝廷大臣们放权开始,朱元璋逐渐对于大孙的安排,也减少了过问的次数。

一来是朱元璋年纪大了,精力有些跟不上。

二来也是对大孙的放心。

这样的行为也算是皇权的平稳过渡,至少在他驾崩后,整个大明不会产生多大的震荡。

对于大臣们来说,太孙令旨跟陛下谕旨,基本上没有了区别。

朱元璋也不是完全不过问,只是兴趣多是集中在赋税,军事,火器,还有一些万国事务上。

礼部尚书任亨泰整个人都是懵的。

他可是按照太孙的要求办事啊。

还不告诉太孙,他怎么告诉?

太孙直接就是一道令旨过来,难道要让他抗旨不成。

此刻的任亨泰也不敢去甩锅到太孙身上,那只会是死得更快。

只能趴在地上不断磕头:“陛下恕罪,陛下恕罪!”

伴君如伴虎,他真怕陛下直接一道谕旨让锦衣卫给拖出去砍了。

别说,现在的朱元璋,还真有这个想法。

这时,宦官来报:“启禀陛下,太孙殿下来了。”

“让他进来。”朱元璋的脸色不怎么好看。

门外的朱英也没多想,直接走了进来。

看到大孙,朱元璋肃杀之气顿时消融,不过还是有些生闷气的感觉。

“爷爷,今天可是有个大好消息啊,咱们大明去年的秀才人数,直接破了三十万。”

朱英笑着对朱元璋说道。

朱元璋闻言,脸色一僵。

有心发怒,却又压制住。

只能说道;“大孙,三十万秀才,这给咱大明国库,带来多大负担啊。”

这话一出。

下面磕头的礼部尚书任亨泰一下子就愣住了。

旁边恭敬站着的户部尚书赵勉,吏部尚书詹徽,也愣住了。

他们此刻才意识到,陛下竟然是不知道秀才功名特权被取消的事情。

礼部尚书任亨泰心里憋屈得很。

无妄之灾啊。

朱英顿了顿,解释道:“爷爷,前年年底的时候,我就已经传了令旨给礼部,让他们把秀才的功名特权,已经是全部取消了,现在的秀才们,也就剩个功名在身而已,其他的朝廷是不管的。”

“去年,我让礼部对秀才的录取,取消了名额的限制,以考卷标准答案为准,但凡各府州能够达到甲等分数者,皆赐予秀才功名,这才有三十万秀才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