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八章:来自朱英的反击(第2/3页)

房价并不是官府或者朝廷来把控的,而是市场的自我调节。

人口越多的地方,自然对房子需求越大,房价当然就会上涨。

其实就现在来说,大明的房价并没有到普通百姓承受不了的地步,除了各大府城,像是京师,亦或是沿海经济繁荣地区略高一些,倒也没那么夸张。

如今大明的总人口,包括外来的流动人口在内,大致也就一万万出头。

像是京师这边,朱英不想让人口过多拥挤于南京城内,因此不断对郊外进行开发。

建造的房子多,自然价格不会算高。

至于南京城内,可谓是有价无市。

朱英就这么静静的等着,看那些钱庄掌柜们唱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月眨眼过去,洪武三十一年的秋天到来。

钱庄联合炒房的事情,也开始出现了很大的动静。

京师这块天子脚下,这等囤货居奇的事情他们当然不敢干,况且也没这么多的资金来做这件事。

南京城这边的房价,已经是足够高了。

而目标便是那些其他府城。

朱英特意传出去的谣言,因为时间的关系,在朝堂没有动作的情况下,自然就慢慢的淡了下来,其中一批坚持不住的钱庄,最后也遭到了破产清算。

朱英自然是让皇家钱庄进行接手,换个牌子就能接着营业。

车马慢的时代,不可能说像是后世一样迅速演变,这需要个发酵的过程。

想要动手,自然就是在府城上,朱英已经让锦衣卫随时关注各地府城的房价变化。

这天,正在跟朱元璋一起遛娃的朱英,接到了蒋瓛的奏报。

“启禀陛下,殿下,锦衣卫衙门已经收到了各地传回来的奏报,目前已经各地府城的房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各地钱庄的带动下,不仅是钱庄这些人,包括很多大户,勋贵等,也加入到了囤积房屋的行列之中,想要以此谋取高额利润。”

“这股囤积房屋的风暴,正在向着我大明全境蔓延,包括最近京师的房子,都因为各地的事情从而导致上涨了约莫有两成之多。”

朱元璋看了眼面色平静的大孙,笑着说道:“这些家伙果然是入了套,大孙且觉得什么时候开始收网了。”

“估摸着就这段时间,咱内帑的钱袋子又鼓涨了不少吧。”

房屋建造这块,从正阳大道的改造开始,最先入行的就是群英商会了。

群英商会化整为零后,建造这块被单独的拉了出来。

现如今的建造,当然是以水泥为主,摒弃了从前纯粹的木质结构,朱英拥有大明境内最多最大的水泥工厂。

没办法。

在鼓励民间开设工厂的情况下,因为限制了利润,保障工人工钱的关系,从而导致干水泥工厂的民营并不算多。

发展不能停滞,所以朱英就以商会的名义迅速在各地开设,自也包含了建造队伍。

朱元璋之所以说内帑的钱财又变多了,是因为朱英才是整个大明最大的房地产寡头。

可以说每个府城最大的建造商,就是朱英名下。

不是没有世家大户,甚至是勋贵想要加入到建造的行业里。

朱英为了不让后世的悲剧再现,工人的血汗钱无法保障,因此在建造这块,设置下了很多门槛。

比如工人工钱。

并非是由承包建筑的商人结算,而是要提前打足了保障金到当地官府这里。

工钱是由当地官府安排的人,在经过于建造商核对后,进行足额发放。

因为在律法的规定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即便是房子建造起来了,地契也是属于朝廷,所以当地官府自然也要介入其中。

其包括工程质量的把控,也是由当地官府这边的其他衙门负责。

转了弯来说,各地府城的房子,多数都是朱英在卖。

这些个钱庄掌柜囤货居奇,恶意哄抬房价,实则很多钱都进了内帑的口袋里。

朱英没有先行控制住钱庄掌柜做这个事情,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因素。

简单点说,就是收走这些私人钱庄,世家大户的流动资金。

“各地的营收目前还没有报上来,不过按照他们这个力度,怕是少不到哪里去。”

“京师如此高昂的房价,都能被影响到上涨两成,其他府城估计多的已经翻上数番,甚至是十来番都不夸张。”朱英笑着回道。

朱元璋下意识问道:“那得是多少贯宝钞呢。”

朱英耸耸肩:“不知道,估摸着数万万起步吧,哪怕是十万万贯宝钞,都有可能。”

“这么多?”

朱元璋显然有些吃惊,随后很快就恢复过来。

最近这两年啊,当真是钱不如钱。

曾经上千万贯宝钞的赋税,都能让朱元璋兴奋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