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五章:成为傀儡的安南王室(第2/3页)

朝廷的意思也很是明显,就是想让更多的汉人迁徙过去,增强大明在当地的影响力。

只要过去了,入官籍这块必然非常的轻松。

外边哪里会有大明这般的严谨,大不了就花钱疏通打点一下。

不仅是商人群体,一些底层的官员亦是蠢蠢欲动。

随着大明的升职难度不断拔升,还有来自于各方面的监管条例,官员虽说是衣食无忧,可想发财的难度是大大的提升。

尤其是在贪财这块,更是如此。

从京师到地位,各方面的制度正在不断的进行一个完善,对于这样监管制度,官员们还未熟悉,暂时很难说找到下手的地方。

毕竟朱英设立的管理制度相当超前,超越当代的认知,想要一下子就找到其中漏洞进行悄声无息的贪腐,是一个长期缓慢的事情。

官员们长期混迹于官场,对于安南的情况多数都是能够猜测出来一些。

首先去了安南当官的话,升职是必然的,朝廷也明确说了,候补的官员前往安南,按照具体情况升一级到三级不等。

安南那边,也是三省六部制。

尚书的位置不太可能,各部侍郎这块,希望还是很大吧。

且地方上府城,县城这些,肯定也是大量缺乏,大明统治下,肯定比安南那边更加具有优势。

一时间,户部顿时更加忙碌了起来。

现在到户部下户籍司衙门,几乎是人满为患,每天一大清早过去看,就是长长的队伍,甚至是影响到了街道的行人。

在这里排队的,要么就是要去倭国,要么就是要去安南。

京师都这么热闹多,其他地方更加是如此。

像是广西这边,本来就临近安南,来去更加的方便,消息传达过来的时候,就已经是完全的爆满了。

都想着到安南去搞点事情。

对于这样的情况,朱英非常的满意。

想要真正的去统治一个地方,首先是人口上的比例一定是汉人相对较高才行。

对于大明来说,打下来容易,治理才是更加麻烦复杂的问题。

真正的把一个地方融进到大明直属统治,向来是长年累月慢慢实行。

安南很早就属于中原王朝的县城,之所以被独立出去,主要的原因还是愿意搬迁过去的汉人数目太少。

当地汉人比例远远低于其他民族的时候,自然就没有了所谓的忠诚。

只要中原王朝有任何的动荡,那么这些人口大族,自然就会见风使舵立即脱离中原王朝,而不是真正的把自己当成中原王朝的一份子。

在往后的安南,即便还有所谓的安南王室,只要汉人的数目足够多,就完全不用担心会有被分割的可能。

“倭国,安南两地,往后必然成为咱大明的地盘。”

“大孙的这个法子,是相当好啊,其实咱先前还有着不想让后代们去征战这些小国,感觉是吃力不讨好,平白损耗了大明国力。”

“现在这般,完全可以更大的扩充咱大明的疆域,类似于其他的小国,亦是可以直接的吞并进来。”

朱元璋极为兴奋,他感觉到了大明不断扩大的可能。

对于大明内部的矛盾,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当然是非常清楚。

为了稳住老朱家的基业,本身就想着立下一些不征之国,好让大明王朝国祚延绵。

而现在通过大孙的这些操作,不仅让战争变得不亏钱,反而是相当的赚钱。

尤其是在迁徙汉人这块,一直是朱元璋较为头疼的问题。

要知道于洪武二十年的时间里,朱元璋亲自安排过非常多次的大型迁徙,且这种迁徙一直都没有怎么停顿过。

为的就是更加的统治整个大明。

便是内部的迁徙,百姓的不满情绪也是非常之高,甚至于有不少造反情况的出现,虽说很快就被镇压了下去,却也说明多数百姓都是被动,强迫的。

现在则完全不同,朱英以利诱之,加上京师邸报的宣传,让大家对于迁徙不仅没有任何的反抗心理,反而是积极主动热情。

甚至一些中土大姓,都有了大规模迁徙的想法。

这样一来,大明本身的阶级尖锐矛盾就处于不断的衰减之中,基本上都全部的转移到了外边。

很大程度的减少了现在大明人口暴增的压力。

“爷爷,只要倭国和安南这个法子可行,往后我们就能按照这个情况去照搬,对于其他的地方也同样是如此。”

“咱们大明的疆域,只会是越来越大。”

朱英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感叹。

其实对于朝廷,或者说对于皇家来说,这些小国的并入,并没有太大的幅度增加大明国力。

简单点说,就是把宗主国和附属国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的紧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