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章:定都长安(第3/3页)

次日早朝。

朱元璋就直接在朝会上宣布了关于改西安之名为长安的决定。

同时设立长安城为新京都。

在今年的一年里,将会对整个长安城进行一个新的规划和改造。

此话一出,朝堂上是起了轩然大波。

只是再怎么交头接耳,也不会说哪位站出来反对迁都之事。

毕竟就在迁都这个问题上,早已经不是第一次提起了,反反复复的提了很多年。

先前太子朱标,也是考察过西安。

而现在不再是另建新都,是在原本的长安城上,进行一番改造和扩宽,自然于花费上,也不会说很是巨大。

只是片刻,许多人的心里就有了新的想法。

他们想把消息传播给自己的宗族,然后趁着这个机会捞上一笔。

这等事情,可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别看朝廷中的大臣平时好像没有什么钱财,但是在他们身后的宗族,可是要为此获利不少。

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在杀贪污上如此有力度,给了那么少的俸禄,相当当官的人却依旧是络绎不绝。

权力这个东西,哪有不跟钱财沾边的。

哪个宗族里有族人身居高位,那么这个宗族于当地来说,必然是极为强盛的宗族。

很多大臣在致仕之后,养老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吃的,穿的,用的,只要是回到宗族里,可谓是什么都不会缺少。

而族里对于这等致仕的官员,那也是毕恭毕敬,从未有过说什么白眼狼之类的可能。

毕竟最次都是族老级别,还有对于后辈的提携等等。

是以朝廷的这些大臣,看似是为官清廉,可在这个官权至上的世道里,即便是不说话,那也是有着许多看不见的好处。

历史上确实有一些致仕后生活困苦的官员,但要知道,那是个例,极其少数的个例。

回归宗族才是真正的常态。

自古朝廷有迁都的,就是要有一大批人发家致富,其中往往就是朝臣后边的宗族。

所以现在奉天殿里的大部分朝臣们,都在盼着快点下朝。

然而,可惜是他们打错了如意算盘。

朱元璋接下来的一番话,算是彻底的击溃了他们的想法。

“为了避免于长安城中出现投机倒把的奸商,趁此机会倒卖房屋,屯购田产,于民生上造成偌大干扰,更是影响到朝廷本身的钱财。”

“因此咱在想了一番后决定,特下谕旨于长安城。”

“即日起,勒令封锁长安城内所有牙行内,但凡是房屋,田产,尽数禁止。”

“如若发现有人暗中使施手段者,必将给予严惩。”

“查到一人,便惩一人,查到百人,便惩百人!”

朱元璋的话里头透着几分冷冽,这是对朝臣们的警示。

不过很显然,富贵险中求,朱元璋也没想说凭借一道谕旨和几句话,就彻底的解决此事。

但只要名头在了,很多事情,就比较方便做了。

到了那个时候,说不定还有许多对朝廷的额外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