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安全(第3/3页)

大臣们也是惯会看人下菜碟的,因此修得很快。

李丞相只觉得对不起这位先帝,哭得两眼发昏。施鲲也来了,他对陈萌、郑熹道:“快把他劝住吧。”

两人一左一右,将李丞相给薅到了一边。

李丞相当时没说什么,回到政事堂之后,对窦、郑、陈、冼说:“先帝走得匆忙,拨的守陵士卒、百姓是不是太少了?又有守陵的宦官……”

他要说得很多,除了这些,他还很关切先帝遗留下来的妃嫔。

皇帝把生了孩子的先帝妃嫔依旧留在宫中奉养,但是以李丞相的观点,依照旧例,允许齐王等人接太妃出宫奉养更有人情味一些。

说完了妃嫔,他又认为杨静要把国子监的学生再考核授官这件事也需要商榷。为此,又与冼敬起了争执。冼敬虽然与杨静没有谈拢,心里却是赞成杨静的做法的。

二人意见不和,李丞相就不止在政事堂里说了,他又上表陈述,冼敬不得不也奏本争辩。

如是半月过去,施鲲命人给李丞相送了一张帖子,约了个时间与他见面。

老前辈约见是要给面子的,李丞相推掉了其他的会面,也不让施鲲奔波,亲自跑了一趟施府。

…………

施鲲的白发比李丞相多,人却比李丞相从容。

他含笑请李丞相坐下,先问了他辛苦。

李丞相道:“我与先帝师生一场,又受先帝知遇之恩,都是臣子本份,何谈辛苦?”

施鲲道:“你也不年轻啦,如何不辛苦?”

“是啊,老喽!”

“嗯,岁数是不小了。我呀,早就看明白了,这人呐,寿极则辱。”

李丞相怔了一下,问道:“您何出此言?”

施鲲微笑道:“天子守孝,以日易月。一月而除服。所谓冢宰,还真要再干三年吗?如今先帝已入土为安,该退的时候就要退。”

李丞相的脸色变得难看了起来,他才干了几天的丞相?这资历才上来,两朝丞相,瘾正大着。

施鲲叹气道:“你不肯放手政事堂,就容易放手人间。我虽不想提,可你想想去了的王云鹤,何等艰难?”

“那是……”

“你不会也想干个二十年吧?”施鲲含笑问道,“不为自己,也要为子孙多想想。”

李丞相的脸上表情变来变去,道:“我要想想。告辞了。”

施鲲让施季行送他出门,施季行见他心事重重的样子,安静地陪他走到府门外,不与他交谈。眼见他上了车,施季行才折了回来,对施鲲道:“阿爹,他看起来不像是想休致的样子。”

施鲲道:“他最好能想明白,如此一来,我也能向陛下交差。”

李丞相心事重重地憋了几天,这一日,秋风乍起,宫中赐出杖几来给他。李丞相的谢表还没写完,皇帝就批准了杨静的请求。

李丞相只得无奈地上表请求休致,皇帝痛快地同意了。

李丞相心中难过极了,扶着杖,站在政事堂里,不舍地打量着这里的陈设。窦朋等人也不来打扰他,由着他与这地方做最后的告别。窦朋心中升起一股凄凉之感,同情地看着他孤独的背影。

几人都很安静,忽然,一阵脚步打破了这样的宁静——冷云踉踉跄跄地跑了过来,冷侯死了。

政事堂大惊!

郑熹问道:“可是属实?!!!”

冷云道:“我能拿这件事开玩笑吗?我要见陛下!”

郑熹道:“好!你只管安排好家里,别的不用你管,我们自会处置!”

冷云点点头,抹着泪又往宫中奔去请见。知会了郑熹,就不用担心冷侯的身后事办不好了。

事实上,冷侯身后,极尽哀荣,一应礼仪都比着郑侯当年的来,甚至比郑侯当年更让人悲伤。

连皇帝都亲自去祭奠了一回,朝廷大臣、宗室贵戚们也都齐聚冷府。

祝缨与陈萌看着府中人来人往,忙忙碌碌,陈萌道:“除了缺一个丞相儿子,冷侯的身后也不比郑侯差。”

话有些刻薄,祝缨却比他还刻薄:“他一死,造反的人都安全了几分。由此观之,朝廷确该一大哭。”

老将已凋零殆尽了。

如今的将领,打过的最大的一场仗就是与北地胡人之间的战争。那些人冲锋陷阵的本事是有的,却都缺乏“统筹”的经验。他们只听郑侯、冷侯定下大略,然后分头领兵行动。此外还有一个祝缨,她倒是有统筹的能力,但又没有前线领兵的经验。

冷侯是最后个有这样的能力、并且能力被证明的人了。

第一关,熬过去了。朝中武将,再没有值得我忌惮的人了。祝缨暗暗地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