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两路(第2/5页)

堂兄弟俩一番计议,只管拖延。

岂料没过多久,冷侯便找上了门来。郑熹礼貌地接待了他,冷侯一身便服,状似随意地问:“郑侯有消息吗?”

郑熹道:“正在备战,前线讯息没有那么便捷。忙得狠。”

冷侯面色突变:“莫要瞒骗我!他已经病了!”

郑熹脸色不变:“您从哪儿听到了这谣言?怕不是敌国奸细来动摇人心的吧?”

冷侯对着这位丞相可一点儿也不客气,他抬手指着郑熹道:“就你聪明是吧?中军大营有多少人?个个都眼瞎耳聋吗?我听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晚了!他们已经有嘴快的在京城里说开了,只有你还在做梦呢。”

郑熹心中一惊,面上还维持着冷静:“怎么会?您从哪儿听来的消息?”

冷侯冷笑道:“怎么不会?难道谁是六亲死绝、不会写家书吗?”

两人对了一番讯息,才知道是一些将校写信的时候偶然透露给家人的。

小冷将军一门心思要准备好突袭胡人,既是自己立功,也可借着功劳为自己的族兄冷平辉说几句好话,再为冷平辉求一个机会。他领命之后先是整军,又与祝缨打官司要补给。因祝缨在补给方面一向也不克扣,他也挑不出什么错来要求补偿,就只好磨。

一番讨价还价,小冷将军又想找郑侯讨个情,再多要一点马匹——这个祝缨是死活也不肯多批的。这个时候用马都很紧张,小冷将军多了,别的人要用的就会少。

小冷将军没能见到一个健康的郑侯,一见郑侯这样,他也不敢再闹了。回头写了信回来给冷侯讨主意。

他因正事耽误了,所以消息晚了几天。

其他没那么忙的人,比他更早发现了郑侯的健康状况。

军中将校,有不少是勋贵家出身,往家里写封信、顺便送个信都不用自己派家仆,甚至可以借着公文驿路的便利回京。这样送信的勾当,当年祝缨在福禄县的时候就与京中的郑熹使用过。

冷侯嘴严,但这么多的人,总有嘴不严的。便是想嘴严,一听郑侯“可能”病了,也要担心自家人,要打听打听消息,与相熟的人商议对策。

消息捂不住了。民间一丝风声也没听到,对于冷侯等人却不是秘密。

冷侯对郑熹道:“你虽做了丞相,也不要卖弄聪明!你爹好好的,自然能够镇得住军中,让闭嘴就闭嘴。他一旦病了,你猜那些人会不会再老实听话、令行禁止?”

郑熹离席起身,向冷侯长揖:“还请叔父教我。”

冷侯略拿了一下乔,也扶起了他,道:“说不得,顶好是郑侯能够痊愈,否则就要做好准备。得想好怎么对陛下说。王云鹤又病了,诶,明日咱们一同面圣。”

两人商议了一回,次日,冷侯也正常地上殿了。

他们二人计划好了早朝之后要面圣说一说郑侯的事,岂料没等到散朝,便有御史出列,称听闻京中有流言,道是郑侯疾病。

殿上所有人的目光先看了这个御史,这是一个很年轻的人,三十上下,挺拔站立。再齐齐看向郑熹,王云鹤病假,他是朝上唯一的丞相。

郑熹把这个御史给记在了心里。

然后不慌不忙地出列,对皇帝道:“前线胶着,军情瞬息万变,想是讯息不通,臣至今没有收到这样的消息。”

皇帝道:“遣使去问。”

“是。”

有这一件事,旁的事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很多人心里都闪过了一个念头:郑侯多大年纪了?此番出征还能活着回来了吗?

太子也有这样的担忧,散朝后他留了下来想与皇帝聊一聊,不想郑熹、冷侯也留了下来。皇帝正想问战事,便将三人唤到近前,问道:“据你们看,此次战事如何?”

太子尚未开口,郑熹当地一跪:“陛下,臣父实染风寒。”

皇帝“诶”了一声:“你不是说……”

郑熹眼睛微红,抬头看着皇帝,诚恳地道:“陛下,那是在朝上。一旦谣言传播开来,人心军心还能稳么?到时候不败也要败了。这样紧急的时刻,岂有自己泄气的道理?纵然要处置,也要悄悄的办呀。臣恨不得亲自过去侍奉父亲!可也只能强忍不安。”

冷侯也跟着说:“是这个道理。胡骑来去如风,一旦松懈,必为所乘。”

皇帝问太子道:“你看呢?”

太子想了一下,道:“郑相公所言有理。不如暗中派一御医。”

皇帝道:“可,你们去办吧。”

郑熹忙代郑侯谢恩,匆匆去安排。

冷侯本以为皇帝会留他咨询,不想皇帝丝毫没有这样的意思,只得与郑熹一同出来,殿中于是只剩下天子父子二人。

太子等人走远了才对皇帝道:“他们隐瞒这消息,只怕半是为公、半是为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