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狡猾(第2/6页)

祝缨道:“喜金、山雀他们的奏本写得还不错,细节还要磨,他们与郎锟铻的情状不同,不能全然照搬。”

仇文有点惶恐:“是。”

祝缨又略说了一说要怎么改,仇文忙从招文袋里取了纸笔记了下来。祝缨等他记完了,才说:“时间还来得及,几个奏本要前后呼应,你写完了咱们再修一修。我已与他们两家说过了,总要到明年才有个眉目,定下稿子之后先让他们回去。”

那他就还能再多干一阵子了?仇文连忙点头。

祝缨道:“你还要抽空再干一件。”

仇文忙问:“不知大人还有什么吩咐?”

祝缨道:“我要你仔细地摸一摸各寨的底,山寨最需要的物品是哪几样?有多少?各寨能拿出来的物产具体有什么名目,产量几何……”

仇文又飞笔记了下来,祝缨说几句停下来,给他记录的时间。看他笔尖顿时,再将话重复一下。等仇文记完了,她说:“就先这样,下个月初,你将这些报给我。”

仇文道:“是。”

祝缨又命取钱给他,仇文拒绝了:“已拿了大人的赏了。”

祝缨道:“这是给你花用的,我要一个仔细的数目。做得好,还有,做不好,我可是不依的。”

“是!必定办好的。”

祝缨又让取了两匹布给他,笑着说:“这是给你做鞋子的。”

仇文道:“我不用这个。”

祝缨还是让他收下,他坚辞不收,祝缨道:“也罢。你且忙去吧。”

仇文背着钱离开,小黄皱了皱鼻子,小声说:“这人有点儿奇怪。”

祝缨道:“哪有什么好奇怪的?项乐,你也再往商贾中打听一下,山里什么稀缺,什么货的量大。”

项乐心道:先前办榷场,大人心里应该已经有了数了,为何……

仍是答应了下来。

祝缨让他们打听消息,自己则开始着手今年粮赋的征收了。她还是知府,不能不务正业。今年她打算稍晚一点再上府城,等一等山上的粮赋下来。阿苏县、塔郎县不服役,粮和布要象征性的交一些。他们两县也没那个条件自己送到京城,搭着南府的便车送到州城,由州里统一的运送到指定的地方。

九月初,四县的秋粮已各自征收完毕,山下一切皆已准备就绪。

祝缨在全府下令:府学内学子考试,定保送国子监的名额。未入府学的学子可以参加贡士的选拔考试,如有合格的,也与选定下来的国子监生一道随粮赋入京。

四县百姓正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四县的学子又沸腾了。

府学的考试先考,定在九月十五日,糊名,考较六艺,其中经史一类按照他们自选的科目分类。祝缨、章炯带着王司功,会同府学的博士、助教一同阅卷,打分,再综合评分,择前两名为保送生。

这是第一次选拔。

第二次选拔是所谓“生徒”的选拔,府学、县学的学生还有一次机会,有合适者,也与保送生、贡士一同送进京去。

第三次选拔就是未入府学、县学学习的人考的贡士资格了。这一场考试还兼了府学生的选拔,因为第一次选拔会选出两名学生送到国子监,府学空出两个名额。

后两次选拔是以前固就的、送到京里可以由考试选拔做官,第一次则是祝缨为大家争来的“保送”。

府学生多一次机会。

第一次选拔,是所有府学生最重视的,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南府极少有人能够通过后两场出人头地。无论是有志于仕还是有心向学,争取第一次选拔的两个名额就十分的重要。

祝缨亲自宣布开考。

南府之民风比福禄县斯文一点看得见,他们的箭术大部分比较能看。其他的相对较弱,博士、助教、王司苏打分稍高,祝缨、章炯给学生们其他项目的打分较低。祁泰被祝缨薅了来做了表格统计分数,他将表一理,道:“有了。”

最终的结果是,府学里一个姓范的学生与一个姓张的学生考了第一、第二。

祝缨问道:“邹进贤呢?”

祁泰看了看表格:“他第三。”

范生是因射、御、乐分数都比邹进贤高,拉高了分数。张生是样样都比较高,没有短板。

祝缨又问:“甄琦呢?”

这人进府学有几年了,再不通过,年龄一到他就得离开府学了。府学生到一定年龄或者在府学呆够一定的年限就得走人。

祁泰从上往下找了一阵,道:“三十名。”

祝缨摇了摇头,索性拿过表格来看了一下,赵振考到了二十名,其他两名福禄县保送府学的学生名次也在中间。又看其他三县的保送生,除了一个河东县的垫底,都不算太难看。

祝缨道:“行了,就这样吧,范生、张生回去收拾行李,随粮入京。其他人,准备下一场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