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如常(第3/6页)

张仙姑难过了半天:“哎哟,太子,和气人呐!”

巧儿等女仆对太子的生死兴趣不大,但是对张仙姑这句话兴趣有点大,连几个寡也都问:“老封君,您见过太子?”

“诶,也就一面儿,说几句话,和气呐!年纪轻轻的,怎么就走了呢?”

一旁杜大姐比她们要难过得多,也不知道为什么,京城出来的人对皇家的感情总要深厚一些。

花姐比她们都急,祝缨是做官的,东宫薨了,接下来官员们受到的影响肯定更大,这可怎么办呢?她一边将腰间一个彩绣的香囊摘了下来,一边忧愁。旁边几个孩子都是一脸的无所谓。

冷不丁的,正在外面团团转的祝大说了一声:“前头忙完了?!”

大家一齐去迎祝缨,祝缨扫了一眼,道:“收拾收拾吧,就是今年不能热闹了。”

张仙姑还惦记着太子怎么就死了,祝缨道:“别念叨也别乱猜,隔着三千里能猜着什么呢?再过些日子我就要上府城见冷大人了,他兴许知道。”

祝大道:“郑大人得亏不在东宫了。”

祝缨心说:他这回可亏大发了!

看几个猴子,仍是泾渭分明的两派,祝缨摇了摇头,到前面去写她的奏本去了。才写完,小吴跑了进来:“大人,我实在写不来啊!”

祝缨道:“写,我给你审稿子。”

小吴只得自己写了个,字数比祁泰的少一半儿,也没什么典故,祝缨给他圈出错字,又让他把拍皇帝马屁拍得太过份的几句删掉,小吴脸都青了,删掉这几句,越发显得少了,他肚里没词了,这可怎么是好?

祝缨只好又给他补了几句,告诫他:“你要再这样,以后就没法儿办了!上下往来的奏本公文自己都不懂,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小吴道:“学!我学!”顾同个半桶水,他跟着顾同学,最近衙门事多,两人学习的时候就少,未免懈怠,这不,欠账了。

接下来两天其他人的奏本也陆续交了上来,祝缨当面不说,私下还是看过了再让发出去的。章司马和荆纲写得很顺,她不打算改,其他人的只要没有犯忌讳的用语,她也不管。只有张司兵写的跟小吴差不多水准,被她揪了来改了一回才一统发出去。

三天一过,祭桌撤了,一些用品也烧了。

荆纲腰系白布,到府衙来辞行。虽然现在赶回去也晚了,不是京城,百姓给皇帝戴孝都没那么长的时间,但还得回去。

他又送了一份礼物,这次还是携父母妻儿前来的。

荆纲此来就为一件事——托付家人。

祝缨在后衙见的他们,荆纲道:“下官这便辞去,家中大人还请大人照看。有违法事,大人只管处置。”

祝缨道:“府上就在南府,我自然会看顾。”

荆纲苦笑一声:“父母老迈,或有耳目混沌之时,还望大人海涵。大人有何德政,荆家必响应大人。”他看了一眼父亲。

荆老封翁比之前也老实了许多,道:“大人看我老眼昏花面上。”

祝缨道:“这是哪里话?好好相处,日子长着呢。”

荆纲又说:“下官要赶路回去,携带家眷不方便,拙荆待春暖花开再回,此番我将带五郎回去。”他想过了,弟弟还是自己教吧!搁家里,父母管不住,弟妹也确实难管一个在外面疯浪的丈夫,万一再撞到祝缨手里,能指望人家饶他几次?还是带走!

祝缨道:“怕到了地方有人因你而奉承他,你越严厉外面越放纵,一张一弛之间大寒大暑不伦不类。你可要多上心了。”

荆纲道:“是。”

略叙一阵儿,荆纲就回家揪着弟弟走了。荆五郎不用去考府学的选拔丢人现眼,荆纲也没能在府学里讲成学。祝缨扼腕。

如今府学里估摸着也没心了,祝缨又去了一趟府学。

府学里果然是比较躁动的,他们与府里的文吏衙役们有着共同的兴趣——妄议大政。对谁会是新任的储君十分的感兴趣。

祝缨没打招呼就混进了府学,她没蓄须,换身青袍,看起来跟个年轻学子似的。蹲着听了好一阵儿,才站起来抖抖脚,对争执着“立嫡”、“立长”还是“立爱”的学子们说:“陛下家才逢新丧,你们就在这儿说这个,不合适。东宫建储二十余年,尸骨未寒,就以大义的名份讨论他身后之位,不妥。做人呢,有点儿人情味儿更好些。给逝者一些体面,给生者一些关怀,朝中君臣也不会误了大事的。”

理由是冠冕堂皇的。学生说一说朝政的事,她也不骂学生见识短不配讨论这个。

她不训斥,知道这事儿堵不了人的口,不说府学了,就是京城高官,这会儿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们因她和气,都老实长揖请罪。最激昂的邹进贤也只说:“学生们只是发急,并无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