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世界杯(下)(第2/3页)

杞无忧心神一晃,脑中有瞬间的空白,险些把想说的话忘了个干净。

不管其他人死活地又抱了好一会儿,他才想起来自己要说什么:“槐哥,下一轮我要上难度。”

徐槐欣然应允:“没问题!”

第一轮的难度系数普遍不太高,不过前几名选手的发挥都很稳健,所以分数差距不大。

第二轮通常就能决定最后的总排名,场上形势变得焦灼。选手们纷纷开始提升难度,许多人都尝试了与上一轮截然不同的滑行路线,给观众带来足够新鲜的观赛体验,观赏性十足。

尽管平下桥的难度很高,但依然有不少人尝试。坡面障碍技巧项目的乐趣就在于此。各式各样的道具的设置与排列错落有致,组合方式多样,裁判也更倾向于选手去尝试更新鲜、挑战性更强的道具,哪怕动作的难度相对较低,也会给出一个合适的分数来鼓励他们去尝试。

不过,上一轮的第一名由于道具区的失误,名次跌落到第六,令雪迷们惋惜。在前两轮体力濒临耗尽的情况下,除非第三轮有奇迹发生,否则他大概率与领奖台无缘了。坡面障碍技巧的比赛就是这样残酷,赛场上瞬息万变,任何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失误。

“前面各位选手的表现都很精彩,”解说员回味着刚才的比赛,简单进行总结,接着提高音量,口吻充满着期待,“希望这一轮的最后一位选手也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尽管首轮得分暂时落后,但杞无忧并没有感觉到太大压力。第二轮依然轻松上阵。

他从高高的出发台跃下,来到道具区。

正脚180上,反脚360下,顺利通过第一个上扬式铁杆。

“第二组道具,”解说员语气从容,“这次yoyo要选另一边的铁轨了。”他笃定道。

然而下一秒,他就没那么从容了,“什么?”

杞无忧竟然径直上了与上一轮同样的平下桥道具。

更令人震惊的是,他在桥上竟然没有像其他滑手那样横板通过,而是从头竖着滑到尾,雪板板底与桥面的接触就只有中间窄窄的一小块面积,表现出极强的平衡力。

解说员险些失语,等杞无忧从桥上滑下来,才组织好语言:“同样的道具上也可以有不同的创新,你可以尽情发挥想象与创造力,这就是坡面障碍技巧的魅力!”

随着比赛经验的增加,杞无忧逐渐明白,越是赛事等级高的赛场,越不存在偶然的临时起意。选手的每一条路线、每一个动作都是经过精心设计,日日夜夜的反复练习,烂熟于心,才能在赛场上实现“创新”。

除了运动员自身的努力,还离不开教练的指导与帮助。

最后一个道具,杞无忧选择了他在比赛中挑战过许多次的道具,楼梯扶手的闪电杆。

先是反脚内转上了闪电杆,背对着滑行的方向,盲落在道具上,这是一个连徐槐都有点犯怵的动作,风险太大,他很少在比赛中做。

杞无忧却敢于尝试,尽管闪电杆上有多处转折,但他仍能在下落时使身体始终维持着平衡,最终正脚540落地。

出了道具区,杞无忧加速冲向第一个跳台。

耳畔传来呼啸的风声,他腾空而起,在漆黑的夜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抛物线。

360、720、900……1800!反脚外转五周,接他最擅长的melon抓板。

落地后继续加速前滑,来到第二个跳台,这次杞无忧选择的正脚内转1980。

正反脚与内外转很好地组合,没有他不擅长的脚位与方向,高难度的抓板动作,无可挑剔的衔接。

视线里的起点与终点、夜空与雪地无数次地颠倒旋转,杞无忧终于来到最后一个跳台。

他身体微微向后,同时肩膀摆动反拧,起跳!

带动雪板沿一个倾斜的轴线翻腾,速度极快,斜向的后空翻与转体同时进行,一周、两周、三周……偏轴转体1980!

屈膝抓板,前手抓后刃,速度缓缓减慢,快要落地时,杞无忧舒展身体,张开双臂,保持住平衡。

成功落地的那一刻,观众区霎时间响起沸腾的欢呼与掌声。

“哦,yoyo竟然在小跳台上完成了偏轴转体1980!他这一跳的得分保守估计会有95?”解说员声音高了好几个调,“而我们这场比赛的冠军似乎也没有悬念了……”

这场比赛顺利得不可思议,杞无忧也是第一次在比赛中实现全程零失误,从预赛到决赛都稳定发挥,没有任何瑕疵,有一位裁判甚至给他打出了一百分的高分。

在此之前,单板滑雪坡面障碍技巧赛史上唯一得到过满分的运动员就只有徐槐,他曾在索契冬奥会上拿到一枚金牌。

杞无忧成功拿到了本场比赛的冠军,同时也获得了北京冬奥会的参赛席位。

解说员宣布完名次,象征着这场比赛结束的烟花升入高空,点亮漆黑无边无际的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