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怎么对我负责(第2/3页)

雪上技巧类项目一向以爆发力著称,正式比赛中,从起跳台出发到最后落地全程时间只有几十秒,运动员必须在短暂的时间里做出高难度的空翻转体等动作,这对于身体各项机能状态的要求极高。

滑雪运动员的巅峰时期很短暂,有时候比一个奥运周期还要短,大多数人在赛场上都没有几个四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状态下滑是必然的,但除了年龄之外,最重要的还有伤病的原因。

伤病几乎是横贯所有运动员职业生涯的最大关卡。

杞无忧在训练结束后的夜晚,偷偷看过许多场徐槐过去的比赛回放,知道他在哪场比赛里成功做出新动作,创造了历史,也记得他在哪场比赛里出现过失误,受了或大或小的伤。

2016/17赛季的洲际赛,那应该是徐槐失误最严重的一次。

在前两跳接连出现失误的情况下,到了第三跳,他依然没有放弃,坚持上场比完全程。这场比赛他原本就是带伤上场,起跳之后身体还是不受控制,最终在旋转了五周之后从空中狠狠摔向了地面。

那一瞬间,他听见解说员懊恼的大叫与场内观众的惊呼,而屏幕前的杞无忧只觉得眼前一片黑,视线模糊,什么都看不清楚。

等意识回笼,看到的是徐槐被赛道滑雪医生上了夹板之后抬下去的一幕,从屏幕里一晃而过,他想要看得更仔细点,但镜头已经切换给了下一位出场的选手。

比赛时,医疗救护人员会一直在雪道旁待命,一旦有运动员摔倒受伤,就会立即赶到伤员身边进行紧急处置,处置完会立刻撤离出赛道,以免影响到后续比赛。

那场比赛后,徐槐的伤势受到很多媒体以及雪迷的关心,但他始终没有对外界透露过伤势如何。

网友们只能自己推测,结合徐槐当时的状态以及修养的时间,推测他应该有骨折,胸腔、肺部甚至是头部可能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创伤。

之后一整年他都没有参加过国际比赛,大概是还在进行后续的康复训练。

直到去年的沸雪,谁都没料到,那是徐槐复出后的第一场,也是最后一场比赛。

……

“谭哥,我想带小杞去体验一下U池。”杞无忧听到徐槐说。

杯子里的热红茶已经见底。

“你确定要让他上U池?”谭涟面露诧异,“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摔了我可不负责啊。”

他并不是在开玩笑。

大跳台、坡面障碍技巧与U型场地这三个项目都属于雪上技巧类项目,但U型池的难度和危险性比另外两项都要高。它不像大跳台那样,即使失误摔倒落到着陆坡上,也会有一些缓冲,不至于脑袋着地。运动员需要在U型池中按照提前规划好的路线完成5-6个技术动作,同时还要精准地入池和出池,比赛中间如果不慎出现失误的话,要么摔到池崖上,要么从池壁落到池底,都会对人体造成极强的冲击。

其他两项的选手在非正式比赛跳一些小台子的时候,水平足够高状态足够稳定的情况下,有时候可以不需要戴头盔。而U型池选手则要谨慎得多,在平时训练或比赛中都会身穿护具,全副武装。

“我负责!”徐槐摩拳擦掌道,“试一试嘛,我来教他。”

如果想要在U型池内自由滑行,至少要做到正反脚的内外转都很熟练,这些小杞是没有问题的。

他又转脸看向杞无忧。

杞无忧早就已经跃跃欲试。

云顶的U型池是完全按照冬奥会标准规格建造的,万龙的则相对有一些差异,但也属于Super Pipe(标准比赛池)。

将近7米高的U型池边缘,陡峭而坚硬,许多人光是站在这里就心惊胆战。

由于是初次尝试,徐槐当然不可能让杞无忧一入池就直接滑到池壁去起跳,而是让他先从U型池底部出发,放低重心保持好平衡,试着从一面荡到另一面,慢慢地滑上池壁。

“中间不要换刃,Frontside要一直用前刃,Backside用后刃,不然会卡刃。”徐槐站在上面注视着杞无忧滑着雪板从一侧荡到另一侧,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一秒。

“怎么样,是不是很难?”他大声朝池底问。

坦白说是有点难,但杞无忧并不想在他面前露怯,于是摇摇头,“挺好玩儿的。”

他神色镇定,声音也四平八稳,就连之前对他心有质疑的谭涟此刻也不由得高看他一眼。

“你这徒弟,真不错啊,”谭涟语露钦羡,“怪不得你这么夸他。”

徐槐纠正:“他还不是我徒弟呢。”

“那这不是早晚的事儿吗。”

杞无忧用雪板前刃荡到槽沿上,陡然下落,顿时体会到一股强烈的失重感,心脏仿佛也跟着下沉。这与平行大回转和大跳台带给他的感觉都不同,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一点一点逐渐上升,从最高点俯冲,又沿着既定的轨道继续向上滑动,如此循环往复,来回几趟,杞无忧慢慢适应了这种感觉,可以自如地在池壁顶端调转方向,并且尝试着起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