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第2/3页)

苏彤吃货的形象深入人内心,陆敏虽然小,但也知道除了她和弟弟,母亲最爱的就是吃了。不过那个饼也确实是好吃,陆敏想到也忍不住咽口水。

小孩子定力不如大人,哀求母亲:“妈妈,明天你早点来接我,先去排队买葱油饼吧。”

苏彤笑了,近墨者黑啊,耳濡目染下,女儿也成了个小吃货。

“行,明天我一定早点来排队,买香香的葱油饼,还买鸭脖子。”

谈到吃的,苏彤心情又好起来了,暂时将补习班的事放下。

直到晚上,躺在床上,才和丈夫说起这事。

陆一诚让她别多想,还有半个学期,什么可能都可能发生。

“大不了到时候就给敏儿请个专门的补习老师。”

有了丈夫这句话,苏彤心稍定了些。

她也不是杞人忧天的性格,只不过教育孩子这件事责任真不轻,她不敢像对待其他事那样,能偷懒就偷懒,能忽悠就忽悠。

呃……才这么想,她就心虚了,赶忙将这话赶出脑海当没说过。

不过也确实没再想着这事,就算补习班没了,以敏儿那聪明劲,也未必需要自己多操心。

这么一想,还真是放松下来了。

日子如常,转眼深秋入冬。

这半年,于苏彤而言日子自然是没什么变化,但于魏家而言,变化巨大。

他们花光了存款在镇上买了房子铺子,算是整个魏家村第一户实现阶层跨越的人家——农村到小镇。

看似一小步,实则艰难又巨大。

酒铺搬迁那天,既是开业,也算是新居入伙。

孙红梅倒比第一次低调多了,只邀请陆家人一起吃了顿饭。

用她的话说就是,你挣小钱的时候,别人羡慕多于嫉妒。但当你真把日子过红火,远甩他们一大截,别人对你可能就只剩妒忌。

有钱了,日子好了,很多苦恼也伴随而来。

请教的,借钱的,单这两样都够你苦恼。

但凡来请教的,孙红梅其实也是真心传授,奈何每个人酿酒的天赋不一样,就是酿不出她酿的口感。

可别人怎么可能信,只当是你存了私心,没有告诉最关键的秘诀。不仅不感恩,还反过来怪你。

次数多了,孙红梅也心寒,便不再教了。

来借钱的,就更不用说了,不管借不借都会借出仇恨。

兜里还有余钱的时候,一些确实有困难的亲戚朋友来借点小钱应急,她也愿意给。

只是急应付过去了,会主动还钱的总是没几个。

孙红梅怎么可能甘心吃这亏,不还钱,就隔三差五催,催得次数多了,那点情面也就没了。

兜里的都花光了,一些亲戚朋友再来借钱,她确实拿不出。

但好像没人信了,只认为她挣大钱后看不上他们,连这点小钱都不愿意做。

一来二去,她倒成了那个凉薄之人。

孙红梅心寒,有一种自己虽然挣钱了,改善了整个家的生活,却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的错觉。

将这些和苏彤倾诉的时候,苏彤开解她,其实人生每个阶段都要经历一层筛选。

就拿读书来说,初中到高中,那些没上高中的同学,可能就慢慢退出了那些上了高中的同学的人生,高中升大学那更是明显。

经济跨越也如此,要么强大到有足够的能力去照拂,不然都是渐行渐远。

被苏彤安慰后,孙红梅想开了很多,所以在酒铺搬迁那天,才只邀请了陆家人过来吃饭。

她的娘家人,婆家人,现在很多基本都对他们家抱着一种淡淡的敌视。她已经懒得去纠结,懒得去在意。

实在不行,就这么不咸不淡,维持着明面上的和谐,凑合着应付吧。

真这么过后,孙红梅发现这样的日子简直不要太舒服。

谁都不用去在意,只要在意自己家人就好。

于是很快又从惆怅的情绪中走出来,将心思放在生意上。

娘家那边日子日渐春风得意,苏彤这边平静的日子,在临近期末的某一天,被打破了。

这天,苏彤接孩子的时候,被孙老师退了一笔学费,并告知,辅导完这个星期,她们决定关掉补习班。

明明已经对这消息有心理准备,苏彤还是大为震惊。

“不是说做完这学期吗?”

还有不到一个月就放寒假。

孙老师一脸歉意,和苏彤连说了两个对不起。

“对不起,我家那边实在逼得太厉害了,真的没办法干完最后一个月,真的很对不起。”

这样道歉的话,她应该跟很多个学生家长说过。

苏彤理解,面色沉重点了点头,和她确认:“辅导完这个星期,真确定不干了?”

孙老师苦笑,点了点头,目光有些不舍扫视了圈。

这个补习班,从无到有,倾注了她们很多心血,她其实也非常舍不得,作出这个决定也很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