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第3/4页)

开始还能有点老夫人表达的意思,就是陆家的孙媳妇想看烟花,所以陆家就买了很多烟花放给她看。

只是,人多口杂,这事说的人多了,就开始变形了,后来莫名变成了陆家儿媳妇在陆家非常得宠,过年非要看烟花,陆家就给买了一大车烟花。

这话是怎么又传回陆家的呢?还是离不开陆老夫人在大院里的‘庞大人脉’。

大年初二早晨,接连几天吃得太好的陆老夫人在大院里遛弯,一个差不多年纪的老太太凑上前闲聊,就说起了他们家大年三十放烟花的事,不过是传了好几圈后歪曲的版本。

老太太还没明白自己说错了什么,感慨道:“你们家是宽厚的,对这个孙媳妇真好。”

自家被夸,可陆老夫人并没有高兴,反而气呼呼道:“那是我们家阿彤好,值得被好好对待。”

老太太没想到她那么冲,愣了楞。

大过年的,按说真说的不高兴,都会想着大过年的而忍耐几分,何况陆老夫人平日里脾气挺好的啊。

这是不小心踩到她的逆鳞了?

老太太不想破坏一直很好的邻里关系,连忙解释:“我也没说你家阿彤不好的意思,绝对没有。”

陆老夫人知道她没有,但那些传言对苏彤的偏见太深了。

不行,她不能让被人这么传自己孙媳妇。

陆老夫人平复好情绪,和老太太详细说清楚了那天晚上放烟花到底是怎么回事。

老太太听懂了,陆家孙媳妇确实是想看烟花,不过买这么多烟花,是陆家人想给她的一个惊喜。

都是做过人媳妇的,老太太好生羡慕。

这是上辈子做了多少好事,这辈子嫁到这么好的婆家。

听到她这感慨,陆老夫人忙不迭搬出从苏彤那听过的大道理:“我们阿彤说过一句话,既然自己淋过雨,何不妨给别人撑把伞。你也知道做人媳妇不容易,现在当婆婆了,何不对儿媳妇好些。”

什么淋雨撑伞的,她当时听的时候就对这话印象特别深刻,终于有机会用了。

老太太觉得她说的有道理,但自家那个儿媳妇确实气人。

“我也想对她好,可你不知道,我家那儿媳妇比起你家的可差远了,整天拿婆家的东西贴补娘家。”

“拿你什么东西了?”

“老郑单位发的米粮油什么的,但凡有点剩都往娘家里搬。”

陆老夫人笑了,拍了拍老太太的手:“既然是有剩,给点亲家那边又有什么不妥?咱们都到这个年纪了,看待事情的格局更加得打开。”

老太天听得一愣一愣的,怎么说着说着,成她不是了?

陆老夫人说了一番教,神清气爽回家。

陆母见状,笑道:“看来早晨遛弯还是挺提神的。”

陆老夫人喝了口水,然后才告诉儿媳妇刚才遛弯遇到郑家老太太的事。

陆母听完有些生气。就因为大年三十他们家放多了点烟花,大院的人竟然这样误传自己儿媳妇。

苏彤连忙开解:“妈,别生气。这话听着也并有恶意说我不好的意思,不过是羡慕我在陆家的好生活。毕竟这天底下,有几个奶奶和婆婆有你们这么好的。”

陆母气笑了:“我该夸你心胸第一宽广吗?”

苏彤嘿嘿笑了笑:“倒也不是,只是人活着哪可能不被人议论一二,只要不太离谱,完全没必要放在心上,毕竟又不会掉块肉。”

“能让你掉肉的,估计也就只有拿走你那几块心头好金条了。”

“那我绝对跟他们拼命!”只是假设,苏彤都咬牙切齿。

动什么,都不能动她的金条。

得了,陆母也不气了,横竖儿媳妇是真不在意。

她问起了个更关注的问题:“初四才回娘家,你舅舅那边真不会有意见?”

“不会,这事上次回去我就和他们说了。”

传统习俗,初二一般都要回娘家,特别是苏彤这种刚结婚的。

不过今年陆家这边情况不是也有点特殊嘛,一战乱年代移居海外的远房亲戚早早打越洋电话回来,说今年要回祖国过年,初二要来陆家给陆老太太拜年。

想着他们飘洋过海回来一次也不容易,加上两边老太太都很大年纪了,见了这次之后也不知道有没下次。

而且人家提前一个月打电话回来告知,显然是非常重视,礼节也做到足。

看了下时间,八点半不到,人应该有何没那么快到,陆老夫人有些扭捏问苏彤:“听说洋人都喜欢化妆,也不知道我那个老妹妹有没有那习惯。”

“嗯?”所以呢?有那习惯又如何?苏彤不解看着奶奶。

陆老夫人想着难得这会儿子和孙子不在一楼,便一咬牙,对苏彤说:“你看,能不能也帮我简单化一个?”

当初分别的时候两人都是花一般俏的小姑娘,转眼几十年过去,她都老成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