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名将(第3/5页)

登上城楼,可以清晰地看到沿江列阵的近百艨艟斗舰,阵中楼船林立,左右两舷密布连弩,突冒走舸轻快地在其间穿梭,训练有素,阵势森然。再远处的山麓是轻骑营,远远望去尘土飞扬。

魏西陵道:“此番招募十万新军,在此训练。半年后即可参战。”

萧暥心中凛然,魏西陵果然够靠谱,西征之后还不到两个月,新军竟已经颇具规模,这效率绝对是实干派。

但是,多年来江州一直远离中原战场,士族百姓过惯了安稳的日子。且魏西陵精通战术,用兵少而精,所以每年江州的财政只有极少一部分军费支出,大部分用于农桑手工民生,这也是江州富足的原因。

如今扩军备战,不仅招募新军,还意味着激增的军费支出。光是江汉大营就扩军十万。魏西陵也一定顶住了很大的压力。

魏西陵见他似乎有所顾虑:“怎么了?”

萧暥蹙眉道:“西陵,江州士族百姓承平已久,耳不闻兵戈之声,如今却因为我要北伐,受鞍马之劳,悬胜负之忧。”

他心中不安。为了打赢这场仗统一中原,防御北狄。他将魏西陵,太奶奶,澈儿,嘉宁,还有所有他在乎的人,以及江州七十二郡的士族百姓都卷入了战争之中。

魏西陵看出了他所虑,道:“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江州士族百姓虽承平已久,但并不惧战。”

萧暥心中不可遏制地一颤,“西陵……”

魏西陵眸色深沉:“此乃家国大防,即使不为你,我也会扩军备战未雨绸缪,你不用介怀。”

萧暥心中慨然,以前魏西陵也总是说不是为他,却不声不响把一切全部做好。

就在这时,他隐约看到雾茫茫江面上,每隔一段就有一座望楼沿江而起,望楼上配有远射的强弓劲弩,望楼下,江涛打着森然的铁索。那铁索极为粗重,黑黢黢地犹如拦江的巨蛟。

“那是什么?”萧暥疑惑道,

魏西陵道:“横江铁索。”

萧暥心中隐隐一沉,他似乎有印象。

他不记得是以前在《庄武史录》看到过,还是在铁血书友群的讨论贴中看到过,横江铁索是长江大防的最后一道防线。

他以前还看到过一段关于长江防线的论述。

北方的军队要横跨长江,攻入江州。选择从江陵渡口打并不明智。虽然江陵渡口离永安城最近,快马一日可到永安城下,攻克江陵,即可兵围永安城。

但是正因为如此,江陵极难拿下。

一来,此处江面开阔,军队沿江铺开,实际上却分散了兵力。二来,江陵渡口自古有横江铁索,和望楼配合,极为坚固,不易攻取。也是守住江州的后方大防。

所以,他们配合史料得出的结论:要攻下江州的捷径,是绕道先拿下蜀中,从青帝城出发,顺江而下,攻占梅花坞。

青帝城。想到这里,萧暥心中竟没由来地狠狠一颤,脸色也跟着苍白了几分。

紧接着,无数的画面涌入脑海。

他倒吸了一口冷气,心想,莫非是以前在书上看到的历史场景,现在全都想起来了?一幕幕鲜活地在眼前浮现。

大雍后元五年,也就是中原沦陷,衣冠南渡后的第六年,赫连因已荡平北方七州之地,九州只余下两州——蜀中和江州。

对于巴蜀的崇山峻岭,赫连因不感兴趣,他觊觎的是江州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而且自中原百万衣冠南渡,江州成了他们最后的避难之处,只有渡江征服江州,就没有真正征服九州。

他在江陵渡口集结大军,任用俘虏来的中原将领给他们训练水师。日夜操练。号称百万之众。

但是结果赫连因陈兵长江沿岸长达五年,前后共集结了二十万草原铁蹄,三十万降兵,大大小小打了数十战,损兵折将,屡战屡败,无一胜绩。他望着滔滔江水慨然心叹,魏西陵无愧于战神之名,即使帝国崩塌,他依旧是东南之屏障,赫连因的五十万大军,竟然无法战胜魏西陵麾下的十几万军队,长江几乎成为他不可逾越的天堑鸿沟,彪悍的草原狼群竟止步于大江之前。

赫连因不甘心踏平九州,饮马长江的宏图就到此为止,于是他出重金,广招贤才。果然就得到了一位神秘高人的指点。

那人毫不留情的指出:想要在正面战场上打败魏西陵是不可能的。虽然赫连单于是统一草原和中原的大单于,但是在战场上,你连当他的副将都不够格。想要取得江州,只有迂回取之。

次年,赫连因表面陈兵长江不动,暗中忽然调转兵锋,集结大军偷袭入蜀。

程牧率领余下的一万名驻扎蜀中的锐士拼死一战。

当年萧暥将他们留在这里驻守蜀中,防的就是青帝城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