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9章 人未走,茶已凉(第2/3页)

学生群体很好理解,这个阶段正是他们读书最多、阅读量最大的时候。

而公务员们对于《世界文学名著文库》的热捧,则完全是“上有所好,下必效焉”的原因。

就像当年的《大明王朝1566》被传为老人家的床头读物,《上帝保佑米国》被大领导亲自审阅一样。

但一套超过200册的大型丛书,即便是平装版的定价也超过了每套1599元,能够一下子拿得出这笔钱的读者其实并不多。

所以很多前来抢购的读者,大多是合买,很多书店还接到了不少学校的预订,一两套丛书对于学校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

在这次大规模发售之前,《世界文学名著文库》是禁止拆散零售的,各地书店都是在国文社的建议下按卷销售。

毕竟书目繁多,受欢迎程度也不一样,都是整套来的书,要是售卖过后剩下些残缺不全的丛书,对于书店也不是好事。

《世界文学名著文库》发售之初,不少读者对于国文社和书店的这种操作怨声载道,不过经过了这几年,他们也都适应了,大不了就合买嘛。

如此一来,还可以认识一些新朋友,促进书友之间的交流。也因为《世界文学名著文库》的这种操作,如今在全国不少地方还诞生了一批书友会,大家读书、交流、互通有无,反而更多了几分乐趣。

整个四月,中国文学界和图书市场弥漫着《世界文学名著文库》所掀起的旋风,风靡全国。

首次整体印刷的5万套全套《世界文学名著文库》以惊人的速度在销售,还未到五月份,5万套丛书销售一空。

《世界文学名著文库》不同于一般图书,其规模庞大,定价高昂,一套图书定价1599元,精装版更是高达4999元。

若以册来计算,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这套丛书便达到了1000万册的恐怖销量。

这其中有丛书本身的质量原因,也有几年时间下来所形成的口碑和品牌效应的原因,但最关键的,还是这一波各级领导对于丛书的高度评价和媒体传播。

近一个月时间,5万套丛书,8900万码洋。

算上当月国文社其他图书的销售额,一套《世界文学名著文库》发售,直接将国文社的月最高销售码洋干到了1.16亿人民币。

要知道国文社近两年来的年销售码洋也不过4亿人民币左右,平均到每个月上,就是3000多万,现在月码洋翻了两倍还带拐弯。

5万套丛书售罄的消息传来,国文社上下欢欣鼓舞,同时也充满了震撼。

要知道国内的图书市场年销售码洋也不过一百多亿,按照《世界文学名著文库》的销售趋势,到年末的时候说不定一套丛书就能占据国内整个图书销售市场1~2个点的码洋。

一套丛书VS一个国家的图书市场,如同蚍蜉撼树,可《世界文学名著文库》这只小蚍蜉还真就晃下了几片落叶来。

《世界文学名著文库》的完全体首度发行上架,创造了国文社历史上前无古人的成绩。

在国文社众多职工的印象当中,上一次有这种热潮应该是《千与千寻》与《废都》销量齐飞的时候。

再上一次,就要追溯到1987年林为民获得龚古尔文学奖的消息传回国内的时候,那次林为民获奖,引发了国内大量读者对于他作品的疯狂抢购。

相比于前两次的图书销售热潮,《世界文学名著文库》的上市销售更具艰苦卓绝后的成就感。

国文社全体同仁四年磨一剑,期间艰辛不足为外人道。

如今丛书整体出版,收获如此丰硕的成果,怎能不让人欢欣雀跃,激动流泪呢?

这天下午,林为民坐在程早春的办公室里。

喜讯传来,程早春脸上带着愉悦的笑容,那笑容的背后,又有一种不舍和洒脱。

“真是想不到,《世界文学名著文库》这么大部头的丛书销量会这么夸张!”

林为民审慎道:“这个月的销量有些特殊,主要是领导和媒体报道的原因,等这股风潮过去,销量应该会进入一个平稳阶段,不会像现在这么夸张的。”

“能有一个月我就很知足了,年末的报表肯定会很好看,你这个未来社长开门红呦!”

“什么叫未来社长?这位子你也就能再坐半个月,老同志,别总恋栈权位,多规划规划以后的退休生活。”

林为民张口就是满满的“逆臣”味道,程早春的脸色控制不住的就黑了下来。

老子是退居二线,不是退休。

不当社长了,还是总编辑,你小子给我规矩点。

程早春的愤怒此时已经对林为民构不成任何威胁,他甚至走到程早春身旁,说道:“你起来一下。”

“干嘛?”程早春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