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触动人心的作品(第2/3页)

平实,恰恰才是这类故事最能打动人的地方。

小佟,你要记住,海面上的风浪永远不及海底的暗流涌动来的凶猛。”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不缺吸引人眼球的文学作品,我们疯狂的吸收着一切外来的新鲜事物,反应到文学创作和鉴赏上,同样也要求新求变。

可现在都九十年代了,再求新、再求变,不仅是很多作家求不动了,连读者也不喜欢看了。

阅读阈值这个东西,提上上来容易,但降下去很难。

《一个都不能少》的风格注定了它不是一部如同《白鹿原》那样震撼人心的雄奇史诗,它就像是一条溪流,只要读者愿意阅读,就会不断的冲刷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日益浮躁的这个时代获得心灵上的平静和感动。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文学作品的厚重很多时候并非是作品本身带来的,而是万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渐累积起来的一份真切的力量。

林为民也坚信,读者的口味并非一直都是一贯且单一的,小说除了它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好看本身也很重要,林为民自信《一个都不能少》的故事内核是足够打动人心的。

第四期《当代》发售一周多时间,关于《一个都不能少》的读者反馈已经越来越多,在编辑部收到众多读者来信当中,学生来信的比重非常大,反馈也是最强烈的。

其中有一封读者来信引起了编辑部和林为民的兴趣。

“……中国贫困地区的报道总是洋溢在各大媒体的头版,有时候我们似乎对这种情况已经感到了麻木。我时常也会看到些民生问题的报道,心里纠结痛苦的时候,也感觉到万分的无奈。

我们眼前的困难太多了一些,哪怕付出再多的努力,似乎也不能解决万一。

《一个都不能少》的故事最打动我的一点就在于,小魏老师身单力薄、人微言轻,但她愿意为了一个最朴素的念头付出行动,可能她的出发点也并不高尚,但她为这件事所付出的千辛万苦却证明了她的高尚。

看完了小说,我的内心是羞愧的,因为跟小魏老师比起来,我这个总是看起来忧国忧民的人却并没有付出任何一点实际行动去改变这个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

我不禁反思,我自小生活在城市,成长的最关键时期也没有赶上上山下乡和嗡嗡嗡,比起比我年长的同胞们,我是幸福的。

可也正因为这种幸福,让我似乎变得教条、变得高高在上、变得不识人间疾苦。

我想感谢林老师,用这样一部触动人心的作品唤醒我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的良知和责任感。

今年我已经大三,就读的是师范类学校,按照正常的轨迹,我将在一年多以后被分配回我的家乡,那是我自小生长的地方,一座省会城市。

在那里,我可能成为一名初中或者高中老师,用一辈子的时间来教书育人。

但是今天,在写下这封信的同时,我做了一个决定。

我想像高老师和小魏老师那样,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我的地方,去到那些贫困地区,为那些祖祖辈辈吃不起饭、上不起学的孩子们点燃一份光亮。

我希望我可以用自己的学识和理想改变他们的人生,让他们从此走出世世代代的贫穷和落后。

……”

写这封信的读者很显然是个大学生,看完了《一个都不能少》,也不知道是不是一时冲动,看样子是打算跑到贫困地区去当老师。

这个时候还没有支教一说,林为民在写小说时更多的想的是给希望工程打打广告,没想到会起到这样的效果。

这位大学生的心自然是好的,可林为民就怕他是一时冲动,他想了想,决定回一封信,给对方说明利害,做决定之前不要冲动,最好是深思熟虑,免得日后后悔。

他回完了信,又把这件事对编辑部的同事们说了一下,“最近大家都多看看读者来信,类似这封信的情况我们要注意。小说是文学作品,能够触动人心是好事,但怕就怕有些年轻人因此产生冲动。以后大家在来信中看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回一封信,劝告这些年轻人做决定不要一时冲动。”

同事们点头答应下来。

与此同时,大家说起这件事来是有些骄傲的,不管年轻人们是不是一时冲动,但这毕竟是因为《当代》所刊发的作品而产生的积极影响,对于他们这群编辑来说,没有什么是比这更让他们有成就感的事了。

因为有了林为民的提醒,编辑部的同事们留意起了读者来信,随着这些来信越来越多,大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情况。

在越来越多的读者来信当中,年轻人们希望投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情况已经不仅是个别人的冲动之举,竟然有蜂拥群集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