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韬奋出版奖(第2/3页)

今年是韬奋出版奖首次评奖,评奖每两年一届,评选对象必须由工作单位或者版协理事单位推荐。

程早春说完了韬奋出版奖的评奖情况,又说道:“评奖的要求是每个单位推荐一位候选人,我们出版社够资格参与评选韬奋出版奖的同志很多,大家心里都有什么人选,不妨说一说,畅所欲言。”

他说完这番话,喝起了茶。

办公室内同事众多,党组的同志、副社长、副总编、各个编辑室主任、主编,大家汇聚一堂,此刻心照不宣,没有一个人愿意先开这个口。

大家都不傻,韬奋出版奖的评选方式是由单位推荐,全国的出版机构虽然众多,但不用想也知道奖项的归属必然是被头部的出版机构垄断。

恰好,国文社就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出版社。

换言之,只要能够确定成为社里推荐的评奖人选,那么这个人得奖十拿九稳。

谁不想要这个名额啊?

可这事不是你先说话就能给你的,出头的椽子先烂,观望一下再说。

林为民感受到会议室里的暗流涌动,挪了挪屁股。

这帮老银币,看着一个个不说话,心里怎么想的他一清二楚。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国文社也不例外,每次有这种评奖,社里都会鸡飞狗跳一阵。

程早春那边喝着茶水,等了半天,见众人都不说话,只好在人群里扒拉一下,点到看热闹的林为民。

“为民,你来说说看!”

林为民被点到名字不情不愿,这事跟我有什么关系?

“领导,我提名我自己!”他厚颜无耻的说了一句。

程早春的脸黑了,“你够资格吗?”

办公室内的众人哄堂大笑。

刚才程早春在介绍韬奋出版奖评奖规则的时候已经说过了,单位推荐的候选人必须是有十年以上出版行业工作经历的人才行。

林为民从80年进社,满打满算也就七年,自然是没这个资格。

林为民嘟囔道:“不是你让我说的吗?”

程早春不耐烦道:“别胡搅蛮缠,我是让你推荐人选,又没让你推荐自己。怎么着?我们社就没有能让你看上的能人了?”

“领导,这可是你说的,跟我可没关系,大家给我作证!”

“少废话,赶紧说!”程早春催促道。

林为民犹豫了一下,又看了看其他同事。

大家都在眼巴巴的看着他,这个时候程早春明面上是征求大家的意见,实际上只要能够得到一部分人的同意,就很有可能被直接确定为推荐的人选。

“我推荐老……覃朝阳同志!”

林为民说的这个人选没有出乎大家的意料,覃朝阳是《当代》编辑部主任,跟林为民搭班子好几年了,又是社里的老资格,林为民推荐他无可厚非。

程早春这时说道:“刚才可能是我没说清楚,离退休人员不在推荐范围内。”

众人心里松了口气,这样一来大家又少了不少竞争对手。

林为民心里吐槽程早春说话大喘气,连传个话都传不明白。

“那……”

林为民犹豫着,转了转眼睛,瞥了程早春一眼,说道:“要不……汪仰晨汪老师?”

这个人选从他嘴里说出来,不但是众多同事意外,连程早春都感到意外了。

汪仰晨这个当事人今天也参加了会议,他看向林为民的眼神带着惊讶和不解。

程早春忍不住道:“说说理由?”

林为民道:“也没什么,就是觉得汪老师挺适合这个奖的。咱们社里,这个家、那个家的不少,在社里上名声都很大。反而是像汪老师这样勤勤恳恳,默默低头奉献的人,很少被社会和组织承认他们的工作成绩。这个韬奋出版奖既然是行业奖项,那就侧重一下汪老师这种风格的同志嘛!”

在林为民说完话之后,会议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诚如他所言,国文社这个家、那个家绝对不在少数,这些人可谓是既有名,又有利,反倒是很多一辈子勤勤恳恳铺在工作岗位上的很多编辑,没有那些显赫的名声和不菲的稿费,默默无闻。

汪仰晨是56年调入国文社的,资格肯定够,先后在当代文学、现代文学编辑室任编辑、编审。

不仅如此,他还曾担任过鲁编室主任。

在国文社有两个编辑室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一个是是鲁迅著作编辑室,一个是雁冰著作编辑室。

相比八十年代才成立的雁冰著作编辑室,鲁编室的地位更加超然。

鲁编室的前身是成立于1950年的鲁迅著作编刊社,51年鲁编社迁京并入国文社,才建立了鲁迅著作编辑室。

这个“并”字,就决定了鲁编室在国文社内的地位。

汪仰晨在七十年代就担任鲁编室主任,资历和能力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