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改编不了的小说(第2/3页)

张建军道:“难度大怎么了?难度大就不能排了?”

穆森耐心解释道:“不是不能排,而是我们排不了,没那个实力。”

张建军的性格鲁莽,越听他这么说越不耐烦,“《课堂作文》我们不也排了吗?怎么这部小说就不行?难道还非得人艺才能排这部小说?”

穆森摇摇头,“人艺也不见得能拿得下来!”

张建军闻言嗤之以鼻,“你可真能吹!”

“确实拿不下来!”

人艺的排练场内,欧阳山尊和林兆华坐在导演席聊天,他满脸遗憾的说道。

“我跟老蓝拿着小说研究了好几天,发现怎么缩也很难把这部小说缩到能搬到舞台上来的程度。”

林兆华听完欧阳山尊的话,脸色也有些郁闷,“那您觉得如果要是按照我们话剧的创作习惯的话,最短能压缩到多少时长?”

欧阳山尊犹豫片刻,说道:“如果小说的下半部分还是这个节奏的话,十个小时起步。”

十个小时?

林兆华沉默了。

别说是十个小时,就是再缩减一半,只有五个小时,对于话剧来说也已经很长了,而且欧阳山尊说的还是十个小时起步。

“这么好的小说,可惜啦!”林兆华感叹着说道。

他去年刚被提拔为人艺的副院长,一门心思的想做出些成绩。

林为民一直是院里的产剧大户,这回他的小说一发表,林兆华立刻就盯上了。

可看完之后他心里就开始犯嘀咕,这部小说要改编成话剧,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于是他特意跑来找跟林为民合作了好几次的欧阳山尊,想听听看他的想法。

可现在看来,欧阳山尊的看法跟他一样。

这部小说想要搬上话剧舞台,难度太大了!

国文社,《人民文学》编辑部。

祝伟又在看读者来信,这已经是他今天处理的第64封读者来信了。

十月号的《人民文学》上市销售接近半个月的时间,从四五天前开始,潮水一般的读者来信开始涌向《人民文学》。

祝伟作为编辑部的小字辈,这种工作他当仁不让。

祝伟一边拆信,一边叹气,“这得拆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啊!”

谢明清抬起头,打趣道:“不要急,当年林为民刚去《当代》的时候,干的也是你这个活。看看人家现在,不成主编了吗?”

祝伟看了谢明清一眼,“谢老师,林老师两年就提副主编了,我也来编辑部两年了。”

谢明清笑道:“野心还不小。你不能这么比,他们《当代》属于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他这话刚落地,门口就响起一个声音。

“刚站门口就听见有人编排我!”林为民从门口走了进来。

谢明清立马变脸道:“你能跟林老师比吗?自己心里没点数!”

祝伟一脸无语。

“行啊老谢,都快赶上变色龙了。”林为民戏谑道。

玩笑了几句,祝伟起身将一包专门寄给林为民的读者来信转交给他。

将信拿回到办公室拆开,逐封查看,一目十行。

有正经需求,可以回信的就回几句话,其他的通通放到一旁。

这几年时间,林为民亲手拆过的信少说也有十万八万封,其中回过信的少说也有三五千封。

要是都认认真真的看完再回信,他就是回到猴年马月也回不完。

花了一个多小时将一包读者来信处理完,也到了下班的时候。

林为民先去了一趟团结湖西安门大街的识住小院,开锁进了院,打开东厢房其中的一间,将带来的读者来信规规矩矩的摆到了书架上。

做完这件事,林为民出了房间来到地下室。

今年五月份的时候,故宫旁二进院的那些古董字画就已经挪到了识住小院,并收藏进了地下室。

随着这段时间,马嘟嘟不断的帮林为民搜寻到宝贝,如今地下室上下两层两百多平的空间已经被填满了大半。

照这个进度,最晚明年年初,这个地下室就不够用了。

在地下室转了一圈,里面温度、湿度都正常,林为民放心的走了出来,他现在几乎每个月都会来这里看看。

毕竟那么多古董字画,真出了问题,够他心疼一阵的了。

锁好了院门,驱车回到什刹海小院。

陶慧敏刚刚从人艺回来,最近《女医传》马上就要开拍,她又跑到了人艺去学习。

“今天我听朱琳老师说,人艺在研究怎么把你那部《大明王朝1566》搬上舞台。”

林为民轻笑道:“搬上舞台?那等于是推倒重来,还不如干脆重新写一部。”

陶慧敏咋舌,“那么难呢?”

“难是肯定的。这部小说,唯一合适的改编形式,只有电视剧。只有电视剧的体量和形式才能容纳得了这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