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五章 进展‘顺利’(第2/3页)

眼下已经是六三年,即便今年就出成功,可想要真正出成功,也得等到明年。

不可能说,他这边成功了,明年就全国推广。

那样才是滑天下之大稽。

万一出了问题,谁能承担得起?

那可是关系到无数老百姓,无数人的粮食问题,再怎么慎重都不为过。

甚至就算将来卫东一号大放光彩,也不可能全部改种卫东一号,顶多是某几个省进行种植,剩下的还要继续种植别的,就是为了以防万一。

而且,百花齐放才是春。

李卫东需要的是点燃一束火苗,让卫东一号呈现在众人的视线中,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星火燎原就足够了。

也从未想过,卫东一号出世,就立即大规模推广这种不现实的事情。

但只要卫东一号出来了,就足够了。

剩下的,就靠时间来发育。

“你……”

见李卫东如此不听劝告,赵立国也有些生气,但更多的还是怒其不争。

“赵教授,据我所知,目前您研究的方向是无性系芽变体吧?不瞒您说,我仔细研究过有X杂交品种,相比而言,您的这种改良方式虽然稳妥,但时间太长,而且只是定向优化,是基于原有的品种,进行优良改变。

但这种方式,不管怎么改变,都有它的局限性。

而有X杂交品种,是基于不同的品种之间结合,培育出新的品种,比如说咱们现在种植是白瓤甘薯,虽然含淀粉量很高,能充饥,但在论口感,甜度,却比不上那些红薯。

只不过,这种红薯因为含淀粉太低,产量也低,所以并没有得到推广。

但能不能否认,这种红壤的地瓜,也同样代表着一种未来吧?

如果基于杂交品种继续优良,我相信有一天,这种红薯会成为主流。”

李卫东缓缓说着自己的见解。

他在温室大棚待了这么长时间,不是只用眼睛看,也同样系统的学习过,但也仅限于如此。

真让他去搞杂交育种,他甚至会无从弄起。

“你说的那种红薯我知道,口感再好有什么用?现在老百姓需要的是填饱肚子,我们需要的是含淀粉量高,甜不甜的,好不好吃,有什么用?”

赵立国说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他不是从后世来的,不知道今后的情况,但是现在,国家也好,农民也罢,需要的仅仅只是填饱肚子,需要的是产量,需要的是更容易种植的甘薯。

“我知道现在没用,但这终究是一种未来的趋势,不是吗?而且杂交育种也有很大的优势,除了红薯外,甘薯同样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将含淀粉量高的甘薯,以及耐寒的甘薯进行杂交培育,至少时间短,见效快,甚至我坚信,杂交育种才是以后的主流。”

李卫东不得不说出一个对赵立国来说有些残酷的事实。

对方作为甘薯种植专家,不可能不清楚杂交育种的好处,但仍旧选择了无性系芽变体这个方向,本身就是有原因的。

因为,他这种方式虽然见效慢,但只要培育出来了,即便老百姓也可以年年自己留种,进行育苗种植。

而杂交育种,以目前的技术而言,可能第一代很好,但第二代说不定就没有了产量,拥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当然,以后或许有所改变,但赵立国看的是眼下。

总不能以后老百年只能年年依靠购买种子吧?

万一赶上点变故,怎么办?

这也是他坚持自己的理念的原因。

就是不想老百姓受制于人。

李卫东很清楚赵立国的这种想法,根据后世的经验,像玉米,基本上都被种子公司垄断,老百姓只能靠着从种子公司购买种子来种植。

就因为那些种子属于杂交育种,自己根本就没办法留种。

从大层面来讲,肯定还是杂交的好,因为产量高,病害少,光是这点就够了。

至于说种子公司在里面扮演什么角色,相比增产的粮食,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只不过,李卫东不可能拿后世的经验来说服此时的赵立国。

但他可以给对方营造一种危机感。

“路不同罢了,只要能够让甘薯增产,让老百姓不饿肚子,就算我碌碌无为,最终被取代,我也不会有半点怨言。”

赵立国摇摇头。

有些道理他不可能不懂,只是他有自己的坚持。

“赵教授,我知道您的想法,粮食安全重于一切,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可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应该有所改变,尝试更多的方法。

虽然我刚刚的提议有些不靠谱,但很多研究发明,就是在意外中发现的,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李卫东苦口婆心的劝着。

他这个计划没有赵立国,光靠他自己肯定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