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农场一二三事!(第3/4页)

不过在他跟徐青平教授的眼中,这里面的价值,却是不相等的。

李卫东在乎黄金多重,相当于多少钱。

而徐青平,却更看重上面的承载的历史,所代表的意义,有着怎样的研究价值。

他这几天带着人,加班加点,才对那些黄金制品,完成了初步的梳理。

对每一件,都进行了大量的拍照,以及文字记录。

就是想把这份历史给记录下来,留给后人。

而李卫东其实也挺想成全徐青平教授,像对方这么纯粹的人,往后只会越来越少。

但他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错过了最开始的机会后,这批黄金就已经被打上标签。

如今国家还很困难,要还债。

为什么农村养了那么多猪,结果自个吃不到也就算了,就连城里,也是限量供应?

就是因为大部分的猪肉,都用来还债了。

而黄金,在全世界都是硬通货,不管用来还债,还是自家储备起来,都显得极为重要。

甚至李卫东怀疑,就算真的让对方把这批黄金带回研究所,它最终也会被上交,一番辗转后,会被融成标准分量的金条。

这才是实打实的。

至于说这些都是古董,在几十年后,会不断的升值,远远高于其黄金本身的价值。

那又怎么样?

自己现在上交了,融了,给国家解决了困难,都是自己的功劳。

留给后代,便宜别人?

再算再高尚,也没这个高尚法。

为什么是只有盛世古董才值钱?

因为古董不能当饭吃。

像眼下,最困难的时期刚过去,大家伙的肚子都还填不饱,你在那里扯什么历史,什么研究价值,什么给后代子孙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你是觉得大家伙手里没石头是吧?

什么时候,干什么事情,才是硬道理。

贫穷就要先发展,先解决衣食,就算牺牲一些别的方面,也是必须的。

更何况,过几年后,天知道有多少古董被付之一炬。

所以,李卫东哪怕知道徐青平在未来是对的,也不打算跟他‘同流合污’。

李卫东简单看了一遍,将那份黄金清单留下,随即在另一份清单,还有证明信上签了字。

既然徐青平说是赵海峰让他签字,那就说明赵海峰不打算管了。

毕竟大墓是李卫东发现的,黄金也是他找回来的。

赵海峰可是要面子的,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还会继续抢功劳?

不过,就算他什么都不做,等回头这批黄金交上去,也会写明:第六(新)农场上交黄金一批。

是的。

表面的文件,根本就不会写李卫东的名字。

因为这是一个重视集体的年代,你可以成为某个方面的代表,却不能抹去集体的功劳。

所以,表面上的功劳,会是属于整个第六农场的,是大家伙的。

赵海峰作为第六农场的队长,天然占据主导地位,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撇开他。

当然,不仅仅是好的方面,要是出了事情,他同样得为此负责。

李卫东将签了字的清单递给徐青平,随口问道:“徐教授,您怎么看待如今的考古发掘?”

“怎么?你也觉得我们考古是在挖人家祖坟,跟那些盗墓贼,本质上没什么不同?”

徐青平眉头一挑,他们考古文物研究所自从成立后,就存在不少争议。

尤其是他们下乡进行古墓发掘的时候,被当地老百姓排斥,甚至曾经有人半夜里对着他们住的地方泼大粪。

也被头发花白,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老人指着鼻子大骂过。

毕竟传统观念里,一直认为人死为大,入土为安。

像以前,哪怕最恶毒的行为,也无非是起出棺材,挫骨扬灰。

哪怕考古不会将人挫骨扬灰,可该研究的,却一样没少。

比如说,敲碎骨头,磨成粉末拿去化验之类的。

“不是,您误会了,我是觉得以目前的技术,不可能对所有文物都能进行有效的保护,甚至可以说损失很大,既然这样,那些没被盗墓贼发现的古墓,或许可以先保留起来,等过些年再进行发掘。”

要不是看在徐青平为人正派,一心想为公的份上,李卫东压根就不会说这番话。

无法进行有效的保护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就是,现在挖出来了,很难逃过几年后的集中销毁。

与其这样,还不如等过些年再说。

不发掘,有时候就是最大,最好的保护。

“你放心好了,只要是我发掘过的古墓,绝对会尽最大的力量保护好。”

徐青平压根就没在意。

或许在他看来,李卫东就是外行瞎指挥,你懂怎么保护文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