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合作共赢(第2/3页)

赵立国他们眼下需要做的就是,将良性的变异挑选出来,然后再进行栽种试验,从其中挑选出更加优良的品种。

说白了,就是不断的栽种,变异,挑选,再栽种。

经过不断的优化培育,种植出来的甘薯也会一代比一代好。

直至趋于一种稳定的状态。

正是因为如此,为了节约时间,所以即便冬天,也会在温室大棚里进行栽种。

哪怕一年三次,可对比下来,等于加快了两倍的进度。

等忙碌完,赵立国带着李卫东离开大棚,回到办公室。

两人洗干净手,坐下后。

赵立国的脸色还残留着些许亢奋,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在他眼中,只要能够培育出更优良的甘薯,让产量不断提高,让更多的人不再饿肚子,就满足了。

这也是他的理想跟奋斗目标。

而此刻,赵立国看向李卫东的目光就更满意了。

甚至有种往上打报告,直接把李卫东要来的想法。

“赵教授,其实我今天过来,主要是有事相求。”李卫东见时机差不多,就把话说了出来。

“什么事?只要我能做到的,绝对不会推辞。”

赵立国有些期待的看着李卫东。

他不怕李卫东提条件,就怕对方没想法。

“是这样的,我们那边刚刚新开垦了一个农场,我打算在新农场建一个温室大棚,也培育地瓜,然后先在农场推广,进行试种植。

但是我没有建温室大棚的经验,所以想请您过去指点一下,帮忙把大棚建起来,并且提供一些优化过的新薯苗。”

“你们要建温室大棚?”

赵立国吃惊的看着李卫东。

他怎么也想不到,区区一个农场,竟然要抢农科所的工作,这算什么?

而且,建一个温室大棚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对温度的控制也很严格。

要是某天下雪,半夜里炉子灭了,等第二天发现,里面的甘薯恐怕直接都冻死了,妥妥的浪费。

再加上,照料优化甘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详细的记录下来,优中选优。

但怎么辨别是优秀的品种?

这些,都需要经验跟理论数据来支撑。

他并不认为一个农场就能做到这些。

到头来,只会白白浪费。

况且,在他看来,李卫东想要研究培育甘薯,直接来他这边就好了,哪用得着这么麻烦?

“对,在那边有个大棚也更方便些,而且只要培育出来,就有大片的土地可以进行试种,这叫试验种植一体化,可以更好的收集到数据。”李卫东解释道。

但实际上,如果只需要优化的品种,他大可以直接找赵立国要,或者让对方把他们农场作为种植基地。

他之所以要建大棚,就是要遮人耳目。

利用大棚培育的借口,偷偷将游戏农场中被优化的种子拿出来使用。

现在他可以肯定,经过游戏农场优化的植物,完全可以适应外界的环境,并且从各方面来讲,都有着明显的提升。

如此一来,就算有人怀疑,他也大可推到农场的大棚上面。

毕竟种子的优化,本就有一定的偶然性跟随机性。

他运气好,得到了更好的种子,难道不行吗?

任谁也找不出破绽来。

“试验种植一体化?”

赵立国闻言,就有些心动。

他这边虽然也能在外面土地上种植,但土地其实并不多,而且他们这些人搞研究还行,真像农民一样进行大规模种植,就心有余力不足了。

只能等成熟了,再到附近的村子推广。

但李卫东所在的农场就不一样了,不管土地还是干活的人,都是现成的。

所以他稍稍沉吟,就一拍大腿。

“你们农场要是能弄来材料,我帮你们建了。”

“谢谢赵教授。”

见到赵教授答应下来,李卫东也松了口气。

虽然没有对方,自己也能搞定所谓的温室大棚。

但,研究如何培育甘薯,赵立国才是权威,也更能让农场里的干部们深信不疑。

等产量提高了,丰收了,第一个想到的也会是赵教授的功劳。

会觉得,人家不愧是教授。

增产也是理所当然的。

李卫东看似是为别人做了嫁衣裳,但实际上,他才是那个一力要建温室大棚的人,还是农场的副队长。

在农科院体系中,赵立国的成就地位会提高。

但在监狱,在农场的体系中,李卫东才是得到实惠最大的那一个。

就好比,领导干部拍板决定的事情,干活的是别人,等有成果了,难不成功劳不是领导的?

所以,合作才是共赢。

李卫东这边跟赵立国相谈甚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