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安善坊救病人(第2/5页)

尤其是他们在般若寺的厢房内设置机关,欺骗普通僧人“他们睡觉无形”的把戏,也被揭穿。

一件件,一桩桩,人证物证流水一样呈上,又在师爷的安排里下台。

公审三日后,将张天师和六大护法的十大恶行公布于众,先是在国都城游行一日。

游行时,国都城的百姓们追随游行,一路扔烂泥巴、泼污水,民愤化成实物。

一天游行下来,张天师和六大护法们人人体无完肤,伤痕累累。

京兆府尹见百姓们相信,张天师和六大护法都是骗子,给他们判了斩立决。

人头落地的那一刻,围绕着大小般若寺的许多玄妙都成了泡影,消散在人群里。

公告贴满全城,有人专门站在公告旁,从早到晚地读,目的很简单,让更多人知道。大小般若寺僧众的恶行恶状,被更多百姓知晓。

大小般若寺的许多良田都在城外,佃农们闻讯赶来,听了一遍又一遍,知道不用再缴高额税租,开心地当街跳起舞来。

被逼成佃农的、被占了家产和良田的百姓,领回了自己的田契和房契,在公示榜旁边痛哭流涕,房子和田地都回来了,可是烧死在大火里的至亲们连尸骨都没有。

痛哭的人群里,就有下山作证的柳巧和刘阿婆,她俩冷眼看着护法挨打、套上枷锁流放……堵在心中的恶气,一日出尽,失去的家人不能再见,但她们不用再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百姓们都在京兆府门前跪谢,感谢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三位官员秉公执法。

至此,太子与润和帝合作的“灭佛”,表面上已完结,但暗地里还在追查与张天师关联紧密、并从中获利的官员,包括被幽禁的锦王和贤妃。

……

新旧交替是大势所趋,六部官员除了忙还是忙。

官员们守口如瓶,对家人也不会透露一星半点,以前令人放松的“廊下食”,现在也觉得有些难熬。

但是,官员们的上报却更加频繁,无他,没有机会摆烂,又没法糊弄太子,所以只能在太子面前争功,显示自己的价值。

比如,礼部官员刚刚呈报,加试的春闱报名已经结束,共有五千多考生报名,考试场所与人员调度已经全部完成,只等四月中旬开考。

兵部官员立刻呈报,武试报名已完成,考场和考生也都准备完毕,只等各地选送的武人到达国都城,就可以开始武试。

总之,凡是太子殿下交待的事情,都在以不可思议的进度提前完成,而这高效工作背后的压力、筹谋、调度的辛苦,冷暖自知。

官员们不停地卷,太子殿下更加高效,高效得令他们头疼,整天都觉得累。

大病初愈的太子却始终精神奕奕,处理政务得心应手,连飞来医馆开出的药都一顿不拉地吃了(当然,电子药盒功不可没)。

以至于“廊下食”经常吃到一半,太子殿下就要召见;每到召见,官员们必须搁下手中的碗筷,急走去见。

今天也不例外,但到了太极殿,却听到“胡粉引起慢性中毒”这样惊悚的事情。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大郢官员们对自己的容貌也有要求,除了个别天生肤白貌美的,几乎人人敷粉,极个别的也曾全身敷粉,朝会时空气也是芬芳的。

但是,替太子治病的张医师和周奉御,潜意识觉得什么都可能伤害他,所以敷粉这桩事情从未出现在太子眼前,太子妃成亲以后,只要医师说过对太子无益的东西,就弃之不用,包括香粉。

因此,太子非常幸运地成了永乐宫内极少数从未涂过粉的人。

太子是轻松了,官员们听完下意识摸脸,紧接着就是一身冷汗,谁知道铅是慢性毒药呢?

当下,秦国公出列:“太子殿下,您打算如何处置?”

大郢的英粉与胡粉两大产业有丰厚的利润,胭脂水粉的铺子到处都有,关系到铅矿与作坊的生存,以及背后无数人的生计。

太子已经想好对策:“首先,让百姓知道胡粉对身体有害,舞者乐伎表演禁止全身涂敷;其次,让所有铺子增加英粉的使用,减少铅粉的售卖;最后,让铅矿减产……”

简而言之,不会一刀切,会循序渐进地减少铅粉使用。

至于如何才能研制出无毒又好用的英粉,胭脂水粉铺子的掌柜一定会绞尽脑汁推出新款,就交给时间。

太子这些举措很快以公文的形式,邮差携带公文发布到整个大郢。

官员们还悬着心:“太子殿下,那敷了胡粉的呢?”

有些官员敷了十几年胡粉,冷汗不止。

太子回答得也很爽快:“自觉病重的可以请假上山,飞来医馆的医仙们有法子减轻,胡粉有毒也是大医仙提醒陛下的。”

官员们面面相觑,这种高效办公,恨不得吃住都在太极殿的形势下,谁想请假治病就是不想干了,替补名单那么长,眼巴巴地盯着的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