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英国伦敦(第2/6页)

这些公司,一个套着一个,全部都是空壳公司。它们的股东背景,都允许匿名。

除此之外,李蓁蓁还开通了许多个匿名的国际账户,通过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操作,最终达到了混淆控股人的目的。

做好了这些,第二步就是收购一家信贷额度良好的基金公司。

这样的公司,香江本地就有很多。在最近的股灾当中,许多基金公司,都已濒临破产的边缘。

李蓁蓁不在意这些公司本来的实力,只看重它们的信用额度。

她在中介公司花了大把的金钱,很快就找到了一家合意的基金公司,名字叫做PD基金。它的前主人,是一个英国人,最近投资失败要回英国,就选择把这家公司卖掉。

更妙的是,这家PD基金,是伦敦证券交易所的会员公司,也就是场内证券商。它在英国和香江两地的股市,都开有场内账户,这将大大地方便李蓁蓁。

如果让李蓁蓁自己去申请会员公司,恐怕再过一年的时间,她也申请不到,因为成为会员公司的条件,非常苛刻。

而且,伦敦证券交易所里面,散户仅仅只有一成,机构投资者才是主力,足足占了九成的比例。所以,拥有会员公司资格的PD基金,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了。

另外,这家PD基金的信贷额度也比较良好,可以只用5%的保证金,就借到15倍的杠杆资金,用来以小博大。

这就意味着,通过PD基金,这场博弈的利润率,已经不仅仅是原来的17%了,而是它的15倍,也就是255%!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旦有了利润,资本就会胆大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能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有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一切罪行!”

现在摆在李蓁蓁面前的,就是255%的利润诱惑,她又怎么能不心动呢!

李蓁蓁把PD基金公司买下来之后,就利用之前注册的那些空壳公司,层层控股。

而她在公司里的职位,就只是掌管资金的财务总监。

PD基金由于濒临破产,里面的工作人员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几个人,李蓁蓁给他们都发了遣散费,就把他们都打发走了。

现在,整个公司里,就只剩下李蓁蓁一个人,那当然是不行的,她必须要尽快招聘到合用的操盘手。

于是,李蓁蓁又马不停蹄地找来了猎头公司,通过他们,很快就招聘到了十几个操盘手,有华人,也有英国人,甚至还有一个美国人。

对于这些人,李蓁蓁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听从她的命令,不允许自作主张。

为了筹集资金,李蓁蓁不惜把自己的所有房产都抵押出去,又卖了很多金条,还把几件极其珍贵的古董也拿出来,暂时抵押了,最后也只勉强筹集到了500万英镑的资金。

这500万英镑作为保证金,交纳到银行那里,一下子就为李蓁蓁融资到7500万英镑。

但是,这7500万英镑,就算全部丢进外汇市场上,估计连一个水花也看不见,根本就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六十年代的金融秩序并不完善,除了银行可以接受杠杆融资之外,经常还会有胆大的人,把从银行借出来的钱,拿到外汇经纪商那里,再次作为保证金,借出更多的钱。

大型外汇经纪商,所提供的杠杆比例,通常在10到100倍之间。当然了,它的利息也比银行高出很多。

李蓁蓁心想,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又把这7500万英镑,交纳到外汇经纪商那里,选择了40倍的杠杆比例,最终融资到了30亿英镑!

为了最大程度地获取利润,李蓁蓁在贷款和融资的时候,还非常狡猾地要求借出英镑,并约定好了,以后还款的时候,也用英镑来还。

香江是一个金融自由港,在这一方面,没有任何的限制。对于李蓁蓁的要求,银行的人和外汇经纪商也不觉得奇怪。

因为香江是英国的殖民地,在这里,英镑比美元更加流行。所以,李蓁蓁的要求,毫不意外地获得了允许。

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如果李蓁蓁的判断有误,势必就会导致全军覆没,不仅没了本金,还会欠下巨额的债务。

所以,李蓁蓁一点也不敢大意。

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她挑选了一半数量的操盘手,连同谢长平一起,把他们全部派往了英国伦敦。

到了那里之后,谢长平将会负责开设一个分支机构,让那些操盘手尽快地熟悉情况。

当然,谢长平在这方面并不专业,让他带队操盘是不可能的,李蓁蓁也只是让他负责管理日常的事务。具体的操作,还是要由李蓁蓁来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