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不同的风格(第2/3页)

因为NewPay的虹吸效果实在太明显了,多1%压根起不到吸引眼球的作用。

但是他需要这么说来给舒尔曼信心,这是他对战略顾问的理解,总得有人乐观。

实际上受冲击最大的不是互联网企业,而是金融企业。

华尔街日报在余额宝推出一周后,用头版头条来讨论:

“余额宝将超过一千万的电子支付用户变成了金融投资者”

在这篇文章里,对NewPay的金融创新能力大加赞赏,认为NewPay就代表了电子支付的能力边界,它能走多远,电子支付行业就能走多远。

同时对过去金融行业展业方式进行了探讨,探讨金融行业传统的网点模式是不是到了该改变的时候,NewPay让互联网展业的优势一览无余,传统金融机构们是否需要跟进。

华尔街巨头们纷纷表示,我们要跟进,先是花旗银行宣布未来三年内将投入超10亿美元到互联网应用体系构建中,然后是富国银行宣布收购一家电子支付公司,再是阿美利肯排名前列的银行们纷纷下场,充分表示他们在这件事上受到的刺激。

传统展业模式,要想实现一千万的用户,1000个线下网点一起发力都做不到,但是NewPay只需要一天,一天时间能把一款产品卖给一千万的用户,而且是全球展业。

和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金融有太多劣势了。

雷蒙德詹姆斯银行的总裁在华尔街举办的论坛上表示:“我们需要积极向互联网行业靠拢。

金融人不应该抱着之前的态度,认为电子支付只是一种支付方式,互联网只是一种信息交互手段。

从NewPay和余额宝的成功来看,互联网能从根本上颠覆传统金融业的前端,NewPay和花旗达成的战略合作内容来看,NewPay想改变中台的风险识别模式,很显然的趋势,未来互联网企业们会将金融行业从前端到后端进行全面的改造。

我认为这是好事,金融行业到了应该变革的时候,对于传统金融企业来说,我们需要有互联网思维,不能把互联网化看成简单的搭一个主页,在主页上放一些公司信息。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融合力度,金融和互联网的结合将成为未来雷蒙德·詹姆斯银行的最重要方向。”

雷蒙德银行是庞大的雷蒙德詹姆斯金融公司业务之一,雷蒙德詹姆斯涉足了零售银行、商业银行、保险、投行、私募股权等多个领域,银行是他们最重要的板块之一。

传统金融机构纷纷涉水互联网,阿美利肯的记者们非常想采访周新本人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看法,此时周新已经回国了,只有在申海有办公室的大型媒体有采访周新的机会。

问题是周新并不想抛头露面,因此媒体们退而求其次,采访彼得·蒂尔。

“蒂尔先生,最近一个月时间,余额宝成为全美金融领域最热门的话题,有人说余额宝只花了一天就成为了全美持有人数最多的理财产品,有人说NewPay涉足理财业务之后,只需要一天时间规模就能超过全美绝大多数的金融机构。

你们在推出余额宝之前,有意识到它将大获成功吗?”

彼得·蒂尔说:“其实这款产品很早之前我和Newman就讨论过,当时我们都非常有信心,因为市面上缺少类似的产品。

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门槛太高,规则复杂,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并不友好。而银行存款利息又太低,如果你的存款金额不够多的话,利息还没有手续费高。

随借随还,一美分就可以购买,收益实时展示等等,这些产品优势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逐渐体现,我们当时就很有信心,它一定会获得成功。

只是余额宝最后取得的效果比我们预期中的效果还要更好。

但是我不认为这是NewPay的胜利,或者是NewPay多厉害,而是因为之前金融机构们没有做好,他们没有意识到阿美利肯存在如此广泛而又迫切的需求,NewPay只是第一个发现这类需求的机构。”

已经够出风头了,无论是私下场合的交流,还是说公开论坛、会议上的沟通,彼得·蒂尔都能充分体会到树大招风,余额宝带来的震撼过于强烈。

NewPay事实性垄断了电子支付行业,要对NewPay进行拆分的声音最近又大了起来,彼得·蒂尔知道是因为NewPay推出的余额宝以及他们要进军金融业务引起了太多人的不安。

所以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彼得·蒂尔在尽量谦虚,把成功归结于客观原因。

这是纽约时报做的专访,纽约时报背后的实际控制人索尔兹伯格家族和彼得·蒂尔有着深厚的私交,所以他才会接受纽约时报的专访。

而纽约时报最大的竞争对手,华尔街日报背后的控制人是默多克,默多克向来和周新系的企业不对付,源头要追溯到Quora出售,当时默多克想插一手,周新理都没有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