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毕业(第2/3页)

这篇论文作为伯克利的博士毕业论文绰绰有余,至少也是中上水平,只是和周新在硅谷取得的商业成就不太匹配,伯克利电气工程系的教授们本来以为周新会拿出什么惊人成果作为博士生涯的成果。

奥德海姆说:“我们一直以来的宗旨都是为学生提供便利,更别说你在硅谷取得的惊人成就对伯克利来说是最好的宣传效果。

博士阶段更多的是自主学习和探索,你在自己的公司也有充足资源来做这件事,没必要一定得把你束缚在学校,人和人是不一样的。”

奥德海姆接着苦笑:“而且Newman要是继续让你在伯克利多呆,不知道会有多少教授会被你挖走。

你来伯克利一共五年时间,一共就有五名教授被你挖走,Chenming就不说了,还有Tsu Jae也是被你挖走的,还有其他三位教授。

听到你要毕业的消息,我都长舒了一口气,我再也不用到办公室查看邮件的时候收到某位教授的离职申请了。”

金智洁也是电气工程系的教授,她为外界所熟知的科研成果是FinFET晶体管,她和胡正明合作,在FinFET上做出了著名成果,但是她并不仅仅只擅长理论研究,同时对芯片工艺也有很深的研究。

其中在2001年发布的论文关于使用简化工艺制造60nm平面的FinFET更是为FinFET的制造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如果没有周新,金智洁会一路做到伯克利的副校长,而现在加入新芯科技之后,金智洁为新芯的芯片制造工艺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对奥德海姆来说,胡正明和金智洁都是顶级研究人才,被周新挖走是真心痛。

周新说:“教授,可能你想的比较单纯,我离开伯克利也一样可以从伯克利挖人。

你不应该把这件事想成是一件坏事,正是因为有我不断从伯克利引进优秀人才,才让伯克利也有动力从外面引进人才,这样形成正向循环。

伯克利引进人才,他们在伯克利做出不错的成果,然后到我的公司来把科研成果变现,这是多赢的局面。”

奥德海姆内心想骂人,但是想到周新的身份,以及后续伯克利还要指望周新多捐点钱,他把话憋回去了:“Newman,也许你说的是对的。

但是你可以考虑一下斯坦福、麻省理工这些学校,他们要么在硅谷要么离硅谷不远。

有的时候一个公司的人才都来自一个地方其实不是一件好事,相同的背景让他们容易抱团,不利于你的管理,你可以尝试着从更多的高校引进人才。”

周新的话也有道理,因为周新出身伯克利,导致过去一段时间伯克利的学生在硅谷就业,更容易找到高薪岗位,尤其集成电路领域的博士,那是相当热门。

因为对于伯克利集成电路领域的博士来说,新芯科技相当于保底offer,你有了保底offer之后自然更容易和其他公司谈价,把价格谈高。

奥德海姆从伯克利的毕业生口中听到过类似的事情,加上周新之前的成就,这让奥德海姆对周新很有好感,如果周新能不从伯克利挖人那就更好了。

“教授,你说的很有道理,我会认真思考你的建议的,我之前也尝试过从斯坦福和MIT挖人,但是和从伯克利挖人相比,效率要低得多。”周新调侃道。

“还是很感谢伯克利能给我来深造的机会,98年的时候如果不是伯克利发了邀请给我,我就不会有现在的成就,我会以新兴慈善基金会的名义给电气工程系捐一亿美元的。”

伯克利是公立院校,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社会捐赠和其他顶尖高校比起来算少的,当然即便放在私立顶级高校,1亿美元的捐赠也很多。

对周新来说,以慈善基金会的名义捐也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这是双赢。

谁输了?税务部门输了。

奥德海姆这下露出真心笑容,起身和周新拥抱:“Newman,感谢你的捐赠,电气工程系之后有哪些教授能力可以,我到时候发邮件告诉你。

甚至他们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兴趣爱好是什么,我都可以告诉你。”

1亿美元,指定捐赠给系,还没有指定用途,奥德海姆能整出20个永久教职出来,走5个算什么。

奥德海姆心想,还好之前无论周新做了什么,他都是笑脸相迎,这下终于爆金币了,1亿美元已经很大手笔了。

周新伸出手和奥德海姆握手:“教授,那我们说定了,未来欢迎伯克利的人才来我的公司工作,我旗下的公司也会永远欢迎伯克利的毕业生。”

周新旗下这些公司,高校最多的就是伯克利和燕大,如果只是算在阿美利肯地区的雇员数,伯克利还要比燕大更多一些。

周新在伯克利就读的虹吸效应过于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