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5章(第2/5页)

父子对骂,骂的话相当之难听,也将他们一家龌龊的心思暴露了个彻底。

宾客们都很震惊,纷纷指着他们鄙夷地说:“真看不出来啊,平日里这张老爷和善得很,原来是这种人。”

“这就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啊,父子俩都一个德性。也就张吴没张老爷老练,沉得住气,不然啊只怕那于氏死了都没人会怀疑。”

“可不是,太吓人了。这父子心太毒了,以后还是别跟他们家来往了。”

“可惜了于青青,一个姑娘家生病掉了头发本就极可怜,还摊上这样的婆家,倒霉哦。”

……

唐诗听得很起劲儿,脚步慢得跟蜗牛爬似的。

天衡帝都走到门口了,还不见她跟上,回头瞅见她竖起小耳朵一动不动的样子的,倍觉好笑,怎么有这样矛盾的人。

“不走是打算留在张家过夜吗?”

唐诗听出他的不悦连忙跟了上去:“来了,来了……”

两人保持着三尺的距离,快步离开了张家。

一到大街上,四周张灯结彩,人、流如织,唐诗的脚步又挪不动了。

【昨天半路被狗皇帝发现了,好多地方都还没逛呢。】

【还有好多小吃没尝,杂耍没看。】

【瓜瓜,好不容易来一次灯会,我连花灯都没放,真是太可惜了。】

瓜瓜:【你不是只相信科学,不信鬼神的吗?】

唐诗:【不信又不代表不可以随大流。咱们国人的信仰都很灵活的啦,昨天信菩萨,明天拜财神,后天对着关公磕头,今天我就相信花灯祈福。】

瓜瓜无言以对,干脆不说话了。

唐诗一个人说着没劲儿,也消了声,焉哒哒的,跟霜打过的茄子一样。

天衡帝回头看到她那副垂头丧气的样子,心里不知为何也有些不舒服,正好前面便是通河,他冲侍卫比了个手势,让他们将马车驶到通河前方,然后带着唐诗往通河边而去。

等唐诗抬头时发现他们又到了通河边。

可能是因为正月十五的原因,河边的人比昨天还多,花灯也更加璀璨夺目,一盏盏顺着河水漂流而下,美不胜收。

可惜没有手机相机,没法记录下这绝美的一刻。

唐诗看得入了神时,耳畔忽然响起了一道热情的声音:“公子,放花灯吗?小人家的花灯是这通河一绝,做工结实,用的是上好的蜡,能燃到天明。”

天衡帝骄矜地点了点头:“来一只吧。小俞,帮我放花灯。”

【狗皇帝真会使唤人,放个花灯都要人帮忙。】

唐诗不大情愿地过去。

那小贩笑呵呵地说:“客人,随便挑,这边的是十文钱一只,这边是二十文。”

反正又不是自己掏钱,唐诗当然选贵的。

挑好了花灯,接下来还要写心愿。小贩拿出一叠白纸和笔墨纸砚:“公子可将心愿写在花灯上。”

唐诗回头看天衡帝:“老爷,您来写?”

天衡帝背着手没动:“你替我写。”

唐诗苦逼着一张脸,在心里骂。

【狗皇帝是没长手吗?瓜瓜,我不会写毛笔字啊,怎么办?】

瓜瓜:【你是不会写毛笔字,又不是不会写字,沾点墨随便写就是。反正这花灯最后也不知会被冲到哪个旮旯里,没人知道那是你写的。】

好有道理。

唐诗提起毛笔,写了几个字,飞快地将纸条折好,塞进去花灯里,然后蹲在河边,轻轻地将花灯放进了河里。

花灯慢悠悠地顺着河水往下游,唐诗看了好一会儿才起身,然后就发现马车已经停靠在了路边。

这是催他们回宫。唐诗这次没怨言了,灯会赏了,花灯放了,热闹看了,还蹭了一顿喜宴,比她想象的还要有意思。

做人嘛,要知足。

唐诗乖巧地跟着天衡帝上了马车,照旧缩在离天衡帝最远的角落里。

一路无话,等马车驶进宫里,奔向承乾宫,唐诗才悲催地记起自己现在是带罪之身,那她今晚住哪儿?

而且承乾宫哪有她自己的地盘呆着舒服。

唐诗紧张不安地跟着天衡帝进了承乾宫,小声说:“皇,皇上,臣妾这一直没回去,昭华殿那边恐怕会担心,今晚……臣妾回去交代清楚,明日再来伺候皇上。”

她这点小心思哪能逃过天衡帝的眼睛。

天衡帝定定地看了她几息:“不用,唐嫔在昭华殿好好的。”

唐诗如遭雷击,啥意思?

她赶紧问瓜瓜。

瓜瓜:【皇帝弄了个替身在昭华殿假扮你。】

难怪皇帝说她不用回去呢。原来唐嫔一直没“出过宫”,她现在是俞公公。

唐诗好一会儿才消化了自己的身份已经被人给占了,回不去昭华殿的这个事实。

那她以后睡哪儿?总不能学淑妃研整夜的墨,跟安嫔一样一晚一晚的绣香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