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目的

再不习惯,随着时日的推移,郑斯澜也适应了新的生活模式。何况,非初一十五的日子,寺里没有特别忙碌,他找到合宜自身的节奏,渐渐松弛下来,还时常跑去和师父们喝茶聊天。

法妙寺规矩虽严,师父们却慈悲得很,除去打坐念经修习佛法,还自食其力辛勤劳作,从来没有端起高高在上的架子。一开始,郑斯澜见他们年纪大,道行高,不由心生敬畏,下意识地敬而远之,不敢轻易惊扰,倒是其中一位老师父,举着一只香客游玩时留下来的柠檬茶饮料空瓶,微笑着指了指瓶身包装纸上目似朗星的代言人,率先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这上面的年轻人,就是你吧?”

“……是的。”

被寺中之人认出身份来,郑斯澜起先其实有点忐忑。尽管他在老家过年时曾经随母亲进庙烧香,这拜拜那拜拜,可佛教到底不是他的确切信仰,他来这里当义工,目的可谓不单纯。

幸好,真正的出家人没有什么分别之心,不因这事而用异样的眼光看他,更别提对他艺人的身份置喙一字,只道一句“来了便是有缘”,当他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后来,时间一久,与旁人接触越多,郑斯澜才发现,那些义工们也并非个个纯粹一心向佛,至少,他们来法妙寺时的动机和理由,各有不同。

有的是因为在大城市工作压力实在太大,累出病来,于是毅然选择辞职,找个僻静的地方放松身心;有的是因为长年熬夜,作息不规律,且失眠多梦,想要来这调整作息,回归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有的是为了在离佛最近的地方,寻求一份内心的安定,就如安适,他的妻子患癌去世,他由于接受不了事实,几度崩溃得想要自杀,后来有了信仰,才逐渐恢复正常,只是他那个已经成年的儿子不同意他正式出家当和尚,他便跑来山上长年当义工。

无论如何,有一个事实郑斯澜不能否认,那就是,哪怕像僧人一样修行有点苦,但远离凡尘俗世,专心专意念佛,真的能够让心灵宁静下来,而在法妙寺待了那么多天,期间唯一一次让他感到心神不宁的大概只有经纪人的一个电话。

“小澜,你爸不在公寓,我等了半天,也没见他回来。还有,你屋子有一点乱,我看了看,发现属于他的个人物品都不在。他好像就留下一堆生活垃圾而已。那些垃圾没有收拾,都长虫子了,我临走前顺便帮你清理了一下。”

听完隋和的描述,郑斯澜歉然地道了谢。挂掉电话,他捂住脑门,简直一个头两个大。他因为郑聂向殷盛要钱一事,气至今都没有消,便一直没有主动和父亲联系,谁知对方竟然来了个不告而别,而且,他特意打了电话给郑聂,对方还将他拉黑了。

这让郑斯澜感到又好气又好笑:该不会父亲因为他不肯再给钱,加上他曾大发雷霆,所以才一走了之?唉,难道作为儿子,他就没有半点发脾气的权利了吗?

对于郑聂的离开,他实际上不太在乎,甚至有一点点不能向外人道的求之不得,反正,对方在他人生中的缺席是常态,他已经习惯了。

小时候,在被母亲接过去养育之前,他确实是跟着父亲的,但在家时更多是被年迈的爷爷照料。后来,他跟了母亲,而父亲不良习惯越来越厉害,干活赚钱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自然经常忘记给抚养费。

有一回,徐素云打电话去索要,刚好遇到郑聂喝醉酒,结果钱没要着,还被理直气壮地骂了一顿,说什么有本事接了儿子去,就得有本事养,直把徐素云气得跳脚,之后再也不给对方打电话,也不肯让他到家见儿子。郑斯澜那会才读小学三年级,本应是男孩子顽皮捣蛋的年纪,听见母亲与父亲吵架,生怕母亲不养自己了,一放学回家就帮忙看顾弟弟,擦桌子扫地,倒让继父都舍不得把他送回到郑聂身边去。

若说二十几年来,父子之间没有一丁点快乐的时光,没有半分父子感情,倒不至于。郑斯澜还记得很清楚,郑聂偶尔手上得了一笔钱,似是炫耀一般,会特意跑到校门口等他,带他去吃吃喝喝,买衣服鞋子,还曾摸着他的脸蛋,夸道:“我儿子长这么俊,保不齐长大后能当个电影明星,爸爸到时候可得靠你吃饭了。”而那时的郑斯澜很听母亲的话,天真地回道:“妈妈说了,男人长得好看没用,不能当饭吃,要是扶不上墙的话就是一滩烂泥。”这话一出,郑聂直气得骂骂咧咧,扬言老子以后会赚大钱让谁都不敢瞧不起,然后将无辜的郑斯澜甩回到亲娘那里,接着像是失踪了一般,好长好长一段时间都找不着人影。

当年的话一语成谶,如今回想起来,郑斯澜不禁感慨丛生,不胜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