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八章 杀父之仇,何足挂齿!(第2/4页)

这简直太可怕了!

他刚才还在咒骂法国和法兰西国王路易……而就在这一刻,他所热爱的荷兰祖国很可能已经……没有了!而他斯皮尔曼,理论上也是一个该死的法国佬了!而伟大的太阳王路易十四陛下则是他必须要忠于的君主!

看到斯皮尔曼呆立在那里,郑袭只好说点安慰他的话:“斯二爷,您别着急,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就算路易十四已经攻入了阿姆斯特丹,您还可以投路易当贰臣。

况且,咱这里距离欧陆好几万里,消息传来传去,难免出岔子,也许情况没有那么糟糕呢?也许过几日就会有好消息传来呢?

对了,皇后的懿旨到了,皇上已经奏凯还朝,再过几日就能回北京,到时候要在紫禁城乾清宫里面召见您……皇上和皇后都知道您是个人才的!”

郑袭倒是没忘记替国家,不,应该是替皇后娘娘招揽人才!

斯皮尔曼被他这么一劝,头脑已经恢复冷静了。

他的篓子捅大了,如果欧洲那边并没有发生法兰西奇袭荷兰的事儿,那么损失惨重的东印度公司一准会拿他当替罪羊的,所以他得早点找好下家!

如果他已经变成了法国人,那路易十四肯定也不会重用他……他还是得找下家,而大清国,看上去就是个不错的下家!

想到这里,他就将手里那个还没有砸出去的杯子交给了一个爪哇血统的仆人,然后对郑袭说:“郑副大臣,请您转告皇帝和皇后,大明和法兰西是我们两国共同的敌人,东印度公司愿意尽一切努力帮助大清打败大明这个危险的敌人!”

“那可太好了!”郑袭闻言顿时大喜啊!

他已经和斯皮尔曼就共同对明作战的可能性讨论了很多时间,可这位荷兰奸商总是不断提条件……现在居然变得干脆了!

也甭管是什么原因,反正他这个理藩院的洋务侍郎,准是大功一件!

……

大周,长安城。

就在康熙和杨皇后一块儿往北京而来的时候,吴国贵已经抵达了大周国的首都长安城。

和南京的“勃勃生机,万物竞发”,还有北京的元气明显恢复相比,老吴家的帝都长安,还是一如既往的萧条。

“通西域”显然没有为长安带来多少客商……相比由长安一路向西的这条商道,商人明显更青睐出北京走归化,再向西向北的路线。

这倒不是因为走北京出归化的路线更短更好走,而是这条路线可以覆盖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和钦察草原,还可以辐射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

所谓的重开西域商路那根本就是瞎折腾,西域和河中地区给成吉思汗的子孙“霍霍”了几百年,早就没有什么商业土壤了,而且那里也没什么东西可以和大明交换的——河中的良马李中山倒是想要,但是康熙和吴世琮都不大算卖,至于其他大概就没了。

倒是大草原上的草原马随便卖!

另外,西伯利亚和东北,还有喀尔喀蒙古西北,都出产毛皮,东北还出产中药和东珠,这些东西在大明有市场,都可以和大明去交换的。

所以归化——北京一带,这三四年间发展得不错,已经有点缓过来了。

而关中平原,则没有因为出了吴皇帝就好起来。

特别是在失去了湖南和湖北的富庶地区后,大周全国的人口已经不足900万了,而且其中还有将近300万归各个折冲府管,不是纳税户,是兵户!

整个国家的负担,就压在剩下的不足600万口或参差百万户之上。

而这不足百万的纳税户所缴纳的税收,绝大部分又被用于军费和向西域迁移军户以实边的费用之上……而大周朝廷手里,自然是穷得叮当响,连官俸都经常拖欠。好在大周的土地并不缺,当政的吴应麒就大搞职田制,给当官的分块职田,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生计。

可问题是大周人少地多,地租很低,分到土地的官员除非自己去种,否则靠收租是很难维持开销的。当然了,地方官总是有办法解决困难的,真正吃苦的,就是在长安任职的京官,以及尚淑英这样除了一个空头公主爵位,就没什么实职的清贵了。

吴三桂、吴应熊、孙延龄他们还在的时候,尚淑英这个空头公主还挺滋润的,不仅自己能过得不错,还能照应一些跑到吴周来的弟妹——尚可喜子女太多,想要一网打尽还是有点难度的。况且那些要喊尚淑英叫“姐姐”的尚家人排名都在“好几十”,也没多大罪恶……干坏事不也得排队?上面的哥哥姐姐都还没轮上,下面的弟弟妹妹也只能等了。

这些弟妹在广州被李中山、李辅臣攻破的时候死了一大批,但还是有跑出来的,现在大多投到了尚淑英门下,总是也有十好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