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四章 康熙要求进步,康熙要办大学(第3/3页)

通过几年的培养之后,李中山手头就有了一些学贯中西的“大师”,和一些学得没那么精的“中师”和“少师”。

有了这些人才,李中山才能将两所维新学堂改成大学,然后在两所大学下面挂上“附中”和“附小”。

另外,郑经也学李中山的法子,把自己的藩校改成了南洋书院,后来又开出了南洋文理大学和南洋小学。

与此同时,李中山又召集了一批“大师”,和他们一起编写了小学、中学的教材,设定了分阶段升级的学制。还开始翻译更加深奥的西洋自然哲学的书籍,并且高薪聘请西方学者来广府大学、应天大学担任教授……

一个草创的国民教育体系(试用版),就被李中山一步步搭建起来了!

而这套体系一旦完全推广开来,那大明……就将天下无敌!

不过办教育这种固本打基础的事儿,进展总是很慢的。

毕竟是百年树人嘛!

所以这会儿大明的这套国民教育体系甚至还没有完全构建起来——没有学前教育,没有职业教育,而且国民教育体系的覆盖面也很小。

这一套教育体系现在看上去好像也没有什么作用,根本不值得借鉴……但是学霸康熙抄起作业来总是认认真真的,除了实在“抄不了”的,他都是本着能抄则抄的心思在抄。

那所在杨皇后的关心下开办的京师大学堂,就是杨小弥遵照康熙的旨意在办事儿。

不过大学开起来,康熙才知道自己想简单了!

他的办学条件压根比不了李中山,李中山可是“收”了江浙和广东、福建的士林的,明清交替之际,中国最有活力,眼界最开阔,学识最渊博的学者,几乎都在这些地区。

而康熙这边就不行了,没有人可用啊!

那个杨皇后为了办京师大学堂,甚至派人去山东曲阜把这一届的孔圣公请来北京当“堂主”了。可孔圣公哪儿干得了这个?根本不行啊!

杨皇后亲自写信向李中山讨要来的“理科”课本,孔圣公根本看不明白。康熙要想办好大学,就必须得请西洋外援了——康熙自己能看懂,知道李中山的大学里面在教什么?

多里亚弄明白康熙为什么要办教育之后也有点被大明的先进性给震惊到了——别说西班牙了,就算英格兰和荷兰也很难和人家相比啊!

想到这里,多里亚就对康熙道:“好吧……您的要求一定会得到满足的,以英格兰和荷兰的力量,向您这边派遣一些可以担任大学老师的学者还是可以做到的。而且我们还可以提供一些大学和中等学校的课本,以供皇帝陛下参考。”

康熙笑着点点头:“那么就让我们讨论一下大蒙古加入反明同盟的其他条件吧!”

还有条件?

多里亚一愣。

康熙仿佛看出他的疑惑,就笑着对他说:“这都是一些互利互惠的条件,譬如缔结对我们双方都有好处的贸易协定……

再比如,朕还打算在天京城开办兵工厂和制币厂,希望可以得到荷兰、英格兰工程师和机器的帮助。

又比如,朕想请荷兰、英格兰的工程师帮着在蒙兀儿地区搜寻金银矿山,实在找不到,有铜矿也行啊!”

康熙接下去又提了好几条要求,都没有多高,多数就是在太平谷、天京城搞建设开发的。

很显然,康熙是真把这块宝地当成了自己和大清朝未来的家园了。

对于这样的要求,多里亚自然全盘答应了下来,到了最后,他只是郑重地对康熙说:“皇帝陛下,您能提出这样的条件,充分说明您是一个真正爱护人民的君主……但是我相信,您的人民最想听到的,还是您征服大明,一统华夏的好消息。所以,我希望您能在未来的战争中竭尽全力……为了您自己,也为了您所统治的人民!”

康熙知道自己没那么好,他不过是在抄作业,但他还是点点头,回答道:“当然,我当然会全力以赴……只要西班牙海军和日本雇佣军可以给李中山带去足够大的打击!”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我可以向长生天起誓,也可以签订具有约束力的条约。而且我还可以把您和您的使团推荐给大周丞相,他才是大周国真正的统治者!”

“那可太好了!”多里亚笑道,“如果大周可以和您一起向大明进攻,胜利就必将属于我们十一国大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