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杜重威其人(第3/3页)

黎阳渡就在脚下,这座大河边上重要的运河枢纽,规模不小,稍显冷清。不过随着中原鼎定,此处也多了几分生气,在渡头边上,停靠着一些民船,岸上更有些客栈旅宿。人总归是有的,只是大军之来,都低调老实得很。

行走在滩涂上,运河远处黑黢黢一片,只有近处反射着案上的灯火,光线很弱,流动的水声倒十分清晰。

“殿下,渡头往西南十里,便是大河分流处。”魏仁浦跟在身边,给他介绍着:“当初辽主北归,便是于此处北渡。胡人不习舟楫,强渡而来,淹死了不少人……”

“有所耳闻。”刘承祐说道。

郭荣在旁,也指着一个方向,说:“由此处东北向,直通永济渠正段,北入海河,走水道,最北可直抵涿州。自隋唐以来,国家向北用兵,皆是走此道输送钱粮军械。”

“只是这么多年来,战事频生,动乱不已,而国家不兴,帑藏空虚,无人财物力疏浚,而致河渠淤塞,漕运不畅,运力大减啊。”魏仁浦补充道。

闻言,刘承祐说道:“你们这是在提醒我,日后要整治河渠啊。”

魏仁浦轻笑着说:“却也不能急于一时,当至社稷稳定,民生恢复,国库充盈,方可量时量力而行。”

“那是自然,治河,可是件奢侈的工程。”刘承祐点着脑袋。

抬头望着夜空下的黎阳渡,有些出神,短暂的沉默之后,刘承祐发出了一声感慨:“也不知何时,才能从此处看到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场景。”

“只要国家宁定,自然会有的……”郭荣说。

条件好像并不难的样子,但要做得,又哪里是那么容易的。

“河南边,就是滑州吧!”望着南边,刘承祐突然问道。

魏仁浦答:“是的,与卫州同属义成军节度,拱卫东京。”

“据地图上显示,到了此地,距离东京也不远了啊!”

“两百余里的距离,若无迟滞,渡河后,两日可达。若走水路,更快!”魏仁浦解释道。

闻言,刘承祐沉吟了一会儿,尔后开口吩咐道:“明晨一早渡河,走陆路。派人过河知会一声滑州,让对岸做好接应!”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