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北地冬日早临,十月刚过,便迎来了洪武元年的第一场雪。

北平的雪状如柳絮,如鹅毛,一片一片,漫天飞舞,整座城好像浸入了纯白的染缸。

天寒地冻,那深入骨髓的冷仿佛冰冻了包裹在皮肤深处的血液。

百姓无故极少外出,福乐酒楼因此进入了淡期,常乐便也回了元皇宫和朱标同住。

红墙黄瓦之内,重重深宫,朱标边要学习,边要办差,忙得不可开交,常乐自然而然接掌了内务。

两人各忙各的,日子平平顺顺往前,直到来年三月,冰雪消融,本该是百姓春耕的好时节,可惜,元兵来袭。

正如史书记载,上都荒凉,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住得不甚习惯,他趁明军主力在甘陕地区作战时,命丞相也速率四万骑兵奔袭北平,意欲收付大都。

朱标召朱文正、李文忠、朱文英进宫讨论守城事宜,常乐换了身富贵少爷的打扮跟着进了议事厅。

李文忠和朱文英见之,对视了眼,不知道该作如何反应。

军政之事,哪怕是太子妃也不得干涉,更何况只是太子的未婚妻而已。

朱文正因着妻子宋瑜,还有妹妹朱文玉的关系,熟络问道,“外甥女儿,你怎么也来了?”

超级降辈的常乐无声瞪了眼未来舅妈的好大哥。

朱文正贱嗖嗖咧嘴笑,妹妹这婚事结得值。

朱标瞧着“明争暗斗”的两人,无奈摇了摇头,道,“乐儿是来给我们送宝贝的。”

常乐解开包裹,拿出里头装的东西,一一分发给他们,并解释道,“这是望远镜,它的作用是帮助使用者看清远处的物体。”

朱文正惊奇地“哦”了声,学着常乐的动作把望远镜举在眼前。

也不知是谁突然“咦”了声,他们三个不约而同跑出大殿,奔上了宫楼。

常乐和朱标在殿内慢慢悠悠喝了盏茶,他的三堂表义兄弟终于依依不舍从外面回来。

“神兵利器,神兵利器!”朱文正毫不吝啬赞道,“外甥女,你有点能耐啊!”

李文忠和朱文英也如获至宝,两人边朝常乐道谢,边就把望远镜揣进了自个怀里。

常乐瞅瞅没见过世面的三人,笑眯眯接受了他们的感激。

朱标笑看眼暗暗得意的未婚妻,随即正色道,“我们来说说守城之事。”

朱文英双手抱拳,“殿下,我先带您出城,待战事了却再回来。”

朱标哪是临阵逃脱之人,他摇摇头,拒绝了义兄的提议。

朱文英:“标儿......”

朱标安抚地看他一眼,“北平城墙坚固,又有三位兄长在侧,我还何惧之有?”

朱文正最是自信,他拍拍朱文英的肩膀,傲然道,“北元区区四万人,北平三万守军再加你们带的兵马,难道还守不住?”

朱文英无语,他那不是以防万一么!

他们三个是风里来雨里去,自小在军营摸爬滚打惯了的糙汉子,可标儿不是呀!

李文忠也皱着眉头提醒道,“北元来的全部都是骑兵。”

蒙古铁骑,纵横天下,元顺帝潜逃至上都,除了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的兵马之外,四万骑兵应当是他最后的家底。

他这是竭尽全力,奋力一搏,俗话说光脚不怕穿鞋的......

朱标把三位哥哥的担心看在眼里,他先是感动一笑,接着道,“那便把他们全部留下,也好扩充我军骑兵资源。”

朱文正、李文忠、朱文英三人怔楞半晌,谁也没想到平日温温润润的弟弟竟有此志,震惊过后,他们心头蓦然升起万丈豪情!

·

四月二日,元兵抵达北平。

常乐继续作男装打扮,贴身随在朱标身侧,两人没有躲在后方,而是上了直面敌军的城楼。

北平原有十一座城门,东、南、西方向各有三座,北面仅两座。

朱标与朱文正等人商议后,决定以水泥砌墙堵门,只留其中三座,分别是东边的崇仁门,南边的丽正门,西边的和义门,分别由朱文正、朱文英,李文忠带兵镇守。

而两门全部被堵死的北面,则由朱标亲自坐镇。

也速应当是得了内因的消息,他率军直奔北面,目标就是活耙子,明太子朱标。

马蹄阵阵,尘烟滚滚,北元铁骑携着山海之势而来。

常乐和朱标一人举着一把望远镜,清晰地看见他们毫无防备地冲入遍布绊马钉的地段。

烈马痛苦嘶鸣,前蹄高高扬起,马背上的士兵猝不及防被甩落于地。

他们冲过来的速度太猛太快,后方来不及减速,数以千计的先锋兵已葬身于人马混合的踩踏事件。

北平城外的土地瞬间被人与马的鲜血染红,未等他们调整进攻方略,朱标一声令下,掩在城垛之后的连弩齐发,北元再次损失上千人马。

可惜,绊马钉和连弩都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留下来的老法子,也速没在怕的,他很快再次挥兵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