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第2/3页)

更别提一下子就表现得好像自己的儿子没了,那不是感天动地兄弟情,而是彻头彻尾的伪装!

胤礽不相信当初皇阿玛那些从没接触过的兄弟没了时,皇阿玛能伤心到跟断了魂似的,只是皇阿玛想看到他们这种表现,他们就得表现出来。

两个时辰后,康熙帝率领八旗子弟归来。

回来时也不见这些阿哥,正当所有阿哥都暂时放松下来时,康熙帝却立马将他们传召到乾清宫了。

康熙帝目光沉沉,扫着底下的阿哥们,半响不说话,最后目光落至太子身上,“太子,你过来。”

“是,皇阿玛。”胤礽上前一步,他屏气凝神,等着皇阿玛的发话。

只是皇上仍旧死死看着太子,这一路的舟车劳顿让他疲累不堪,也就是因为这样,他才一开始没有传召皇子阿哥,他绝不会让自己这些已经长成的儿子见到他狼狈的一面。

在十八子夭折的那一刻,他看着自己幼子临死前的疼痛难受,他看到自己年老之后得到的儿子就这么没了,他四十八岁时得了胤衸,但是在七年后就没了这个儿子,而他现在已经五十五岁了。

老天爷给他留下来的年岁还剩多少,他不得而知,但是胤衸的夭折正是唤醒了他为君为帝的一面,而暂时掩去了为人阿玛、玛法的一面。

他已经老了,但太子他们正处壮年。

这让他忌惮无比,原本因嫡孙子的到来而逐年放缓的警惕又在一瞬间提防起来。

康熙沉声道:“太子监国,着实是让朕在外舒心许多。”

“能够为皇阿玛分忧,是儿子的分内之事,儿子荣幸之极。”胤礽一点一点斟酌自己的话语,生怕有一丝差错。

康熙不言语了,只是一双阴沉的眼睛从太子身上掠过,他想,太子确实做得很好,不然他也不会三番四次将监国重任交给太子,只是太子做得越好,就证明太子之势已成,接下来就是等他驾崩即位。

“只是你们的十八弟没了,朕不见你们有一丝感触,是为朕归来欢喜?”

康熙一声质问下达,“扑通”一声,太子率先下跪,其他阿哥也纷纷跟着下跪,太子感伤道:“皇阿玛,若是说儿子身上有半分欢喜,那也只是为皇阿玛平安归来欢喜,十八弟的病逝是我们所有兄弟都想不到的,儿子起初在知道这个消息后,对十八弟的离世哀痛之极,只是儿子更担心远在塞外的皇阿玛会因十八弟的离世悲痛过甚伤着龙体。”

他继续道:“若是可以的话,儿子宁可独自一人受了这悲痛,也不愿让皇阿玛听到一丝一毫有关我们手足兄弟出事的消息,只是这事既然已经发生了,那儿子只能劝皇阿玛保重身体,切莫因为十八弟夭折这事伤了身子,想必十八弟在生前那样喜爱皇阿玛,泉下有灵定不愿皇阿玛伤心难过的。”

“太子二哥言之有理,皇阿玛,我们这些兄弟盼着皇阿玛好好的,面上的欢喜也只是强颜欢笑,十八弟没了,儿子什么都不求,只求皇阿玛一定要振作起来。”

胤祉大声道。

接而便是按着年龄顺序来,阿哥们一个个发表言论,话语间尽是对皇阿玛的关心,连四阿哥和七阿哥这样的冷性子都能当着所有人的面说出一番感天动地的真挚言语,可见十三阿哥的下场传回京城时,让他们这些阿哥受了多大刺激。

最怕是皇阿玛无缘无故的刁难,像是十三弟那样突然就负上一个不仁不义的名声,还是从皇阿玛口中说出来的,待天下人皆知,十三弟将来就算出宫办差事,也难免落得一个不好听的名头,这一生就这样被蹉跎过去了。

这谁能忍,他们这些兄弟宁可像大哥一样来一场胆大妄为的算计也不愿就这么稀里糊涂就出局了。

康熙在听到这些儿子的表态后,缓和了冷硬的神态,只是他表情看起来仍旧不好看,没了一个幼子,又深刻体会到他这些阿哥们日渐强大,还有最让他忌惮的太子,他心情怎么可能好起来。

他敲了敲御案,“好了,都给朕退下吧。”

就当他暂时不想见这些儿子了。

“是,皇阿玛,儿臣向皇阿玛告退。”以太子为首,所有阿哥均松了口气,转身离去。

望着几个阿哥离去的背影,康熙心情不好不坏,梁九功在他耳边轻声提起,“万岁爷,您让奴才在您回京时将太子的四阿哥和五阿哥抱过来,您现在要看这两位阿哥吗?”

不得不说,这太子嫡子绝对是太子能安稳度过这些年的关键因素,在弘晋之后是爱兰珠,每一个嫡子嫡女都在关键时期发挥作用,在弘晋长大后,爱兰珠到了年纪在慈宁宫跟着皇太后学蒙古语时,这太子又来了两个嫡子,还是一看就没法继承皇位的双生子,这让康熙心里起不了一丝忌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