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七章 第三帝国的未来(三)(第2/16页)

到他二十七岁的时候,也就是去年,贞观十四年,刘备改革内阁,设置内阁辅臣制度,设从三品内阁辅臣。

改革之后,内阁本质上依然是皇帝的近侍、顾问部门,但是任何官员进入内阁成为内阁辅臣之后,就有了领受皇帝的命令、提领朝廷办事部门人员组成办事小组处理专门事务的权限。

一旦朝廷有特别重要或者紧急的事务需要多部门联合办理,这个时候,就会从内阁辅臣当中挑选合适人选牵头,从朝廷各部门当中挑选合适的官员加入办事组,专事专办,享有特别行事权。

处置期间,办事组组长的命令,朝廷办事部门无论职级多高,都要遵守,不得违抗,直到这件事情彻底结束,则办事组解散,一切回归原样。

这套制度被朝廷理解为刘备特色的宰辅制度,也是他进一步增强皇权的举措,但是其他的都不论,也就是这之后,二十七岁的诸葛亮成为内阁五辅臣之一,也是最年轻的一个。

并且几乎是立刻就领受了江南江北大运河的建设事宜,成立了属于他本人的大运河办事组,成为第一个享有特事特办权限的刘备特色的【宰辅】。

大运河起自雒阳,终点是江东吴郡,目标是沟通南北,建设漕运,以方便江南江北的全面沟通,但是在更加深层次的考量之中,刘备向群臣交代,是因为他认为一股前所未有的寒流正在席卷华夏神州。

他认为,在未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中,气候会越来越寒凉,整个北方大地的粮食产量会面临减少的风险,而当此时,唯有江南、岭南之地能够提供给江北充分的粮食。

大运河的构建,是为了帮助汉帝国抵御这一波小冰河期的侵袭,虽然工程量浩大,但是一旦建成,好处也会非常之大。

整个工程的构想和建设草案从贞观二年就开始了,到如今,所有的建设条件都已经成熟,所以这个成熟的方案所需要的执行,就被刘备委任给了诸葛亮。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刘备在送给诸葛亮一个大功劳,这个功劳只要他抓住了,未来的飞黄腾达将不在话下,羡慕者有之,嫉妒者有之,但是诸葛亮始终淡然处之。

时而外出出差办公,时而回到雒阳述职,他给整个建设周期确定在五年,做了详细的物资支出计划,每一年每一月的支出计划都做得非常详细,人员如何调配,地方如何配合,等等等等,得到了刘备的高度称赞。

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刘备着力培养诸葛亮,是为了把一个有着更强处理政务能力的行政高手留给他的儿子刘深使用,让诸葛亮可以继续为下一任皇帝服务,如此这般的安排,也是多少人想都想不来的待遇。

事实上也没错,刘备也的确是如此安排的,他和诸葛亮之间有二十岁的年龄差距,几乎就是两代人,不把诸葛亮留给儿子用,实在是浪费。

他承认他的长子刘深具有很优秀的才能,数年前开始,他就有意识的把刘深带在身边,让他学习处理政务,学习处理军务,学习了解官场上的人际关系,给他讲了很多只有皇帝之间才能传授的知识。

不过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诸葛亮作为刘备事实上认可的传承之人,让他成为刘深的重要辅佐力量是刘备所设想的最佳状态。

除此之外,为了帝国的传承稳定,以及不要过早地陷入内卷困境,刘备所能做到的,就是完成封国计划。

贞观十五年的七月份,刘备把从军校毕业之后一直都在西北军区服役的次子刘泽喊回了雒阳,向他告知了自己的封国计划。

说起来,这个计划其实刘泽也不是第一次听说。

很早之前他就知道刘备未来想要把他送出大汉、独立建国的事情,所以才安排他从司隶学府进入大汉皇家军校学习,之后又到了西北军区服役,参加了多次针对贵霜帝国残余势力和帕提亚帝国反抗势力的战争。

对于这件事情,刘泽并不排斥,不过事到临头,他还是有些踌躇。

“父亲,我真的可以成为一个封国的国君吗?我真的有这个能力吗?”

“如果我认为你没有这个能力,我会为你设计这个计划吗?还是说你想要留在大汉,等我死了之后,在你兄长的安排下成为一个闲散王爵?如果你想要这样,我也能答应你。”

刘备笑着看向了刘泽:“但是我想,你那么努力的学习知识,所为的,应该不是成为一个闲散王爵吧?”

“的确,如果做一个闲散王爵,我会闷死的。”

刘泽笑了笑,摇头道:“还是出去的好,虽然艰苦一些,但至少能把所学全部都用上,或许还挺惊险刺激,那我应该会很高兴……只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