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三章 诸葛亮的答卷(第3/3页)

东北大地某种意义上和当前的江南之地差不多。

江南有云梦泽,东北有辽泽,都是随着时代气候的变迁,在千百年的时间里慢慢变得不那么难以开发,且随着人类技术的增长,才使得不适合居住的地方被改造为了适宜居住的地方。

而东北因为气候更加严寒,凭借人力和传统农具很难对土地进行有效开发,除非温暖期,否则工业时代产生的机械农具才是驯服东北土地的办法。

就以当前这个魏晋南北朝小冰河期前夜的气候状态,如果要汉帝国举国之力开发东北,真不如加把劲儿大家一起上,把云梦泽给开发了。

好歹江南还比较温暖。

所以诸葛亮虽然没有前后眼,也不知道小冰河期和温暖期的意义,但是他的判断是对的。

辽东之地目前来说最大的价值是军事价值,是作为华北大地的屏障而存在,作为战略纵深而存在,而不是一块很有价值的农业用地。

它的价值,还要等待三百多年才能得到第一次开发,而正儿八经的开发,大概就要到工业时代了。

小冰河期的气温会教所有人做人。

在实事求是的问题上搞政治正确,是很多强大国家之所以走下坡路的原因,这是刘备不想看到的场面,所以刘备果断给诸葛亮“平反”了。

之后,刘备花了几天时间看了其他人的策论问答,发现真的很少有人能把策论问题考虑的和诸葛亮一样的全面。

大部分人都侧重于农业、人口和税收,很少有人涉及到商业层面和军事层面,剩下的一部分人比较侧重于军事层面,而忽略了商业层面能给国家带来的巨大变化。

有些人把策论写成了歌功颂德的文章,全面肯定刘备所做出的一切决断。

有些人则认为这做的还不够,还应该继续进攻,继续推动大汉的军事高峰,让大汉帝国在军事层面上不断前进。

总而言之,几乎没有人能够从各个方面探讨朝廷花费大价钱去开拓这些地方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和国内治理的联动。

刘备甚至还看到有人觉得朝廷纯粹是从扬我大汉国威的角度去发起这些行动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外夷沐浴王化,仅此而已。

看到这些内容,刘备其实觉得挺无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