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一章 一代新人换旧人咯(第2/3页)

但是尽管如此,科举考试所能坚持的最大公平,就是尽可能用书本上所能学到的东西对他们进行最基础的考核,选出脑袋最好用的一群人,从而最大限度地排除考生背景出身所带来的影响,尽可能的兼顾公平。

只要脑袋聪明,学习能力强,那么之后该怎么为官,他们自然可以从从九品的职位上开始学习,慢慢成长,他们不需要在考试前就掌握什么治国安邦的道理,这不是一般学府能教会的,考试之后,朝廷自然有培养他们的渠道和方法。”

郭嘉顿时有些好奇。

“那那些策论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很简单,这毕竟是科举考试,不是一般的考试,我要选拔出赞同我的官员,而不是选拔出和我唱反调的官员。”

刘备收起笑容,缓缓道:“我并不需要他们给我什么长篇大论告诉我该怎么做,没人比我更懂我到底该怎么做,国家大政方针,难道一个州学里刚学出来的学生会比我们这些执政多年的老家伙更懂?

他们想到了什么方略,都不重要,重要的,我需要的,是他们的态度,我需要他们打心底里赞同我的方略,而不是固步自封,抱着陈旧的思想,不愿迈出全新的步伐。”

郭嘉顿时有些理解了刘备的意思。

“原来如此……”

“科举考试的真正目的,是要让出身不再成为做官与否的唯一标准,甚至不应该成为标准。”

刘备叹息道:“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先人摸索前行了何止千年?现在,终于有了一个好的办法,所以科举考试的内容,就需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在这个范围之内尽可能的选出优秀的人才,再加以培养。

被国家培养出来的官员,总比被家族培养出来的官员要好,让官员成为国家的官员而不是家族的官员,我认为这也是很重要的,至于其他的,只要态度是对的,都可以商量,都可以慢慢来,咱们有很多时间。”

郭嘉听后,沉默了一阵。

然后他也是叹了口气。

“您真的思虑了很多啊。”

“我可是完整的经历过察举的整个流程,我也清楚的知道在二十年前,一个出身寒微的人到底要怎么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到如今,我不希望那样的事情再出现了。”

刘备摇头道:“出现一个我,要死多少人作为代价呢?这些人原本都可以活着,都不用死,我想了很久到底要怎么做,幸好我想出来了,现在看来,效果也挺不错的,只不过还需要更多一点的时间罢了。”

郭嘉点头。

“既如此,具体的方略是如何的,确实不重要。”

“但是他们是如何看待此事的,就很重要了。”

刘备缓缓道:“所以,州考可以着重于个人聪明、努力与否,选考再进一步选拔聪明努力的人的同时,把不认同政策方略的人刷下去,到了君考,再做最后一次的甄别和选择。

打心底里认同大汉方略的人,就可以着重追踪,着重培养,大汉有一整套完整的培养人才的流程,让他们一步步走过去,坚持到最后的,自然能成为国家栋梁。”

“那要是与您的考虑相悖呢?”

郭嘉询问道:“选考只是一篇作文,恐怕会有遗漏吧?”

“那也不要紧,至少他是个聪明也愿意努力的人。”

刘备转过头看向了郭嘉:“一个聪明且愿意努力的人,就不是一个认死理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他会有所感悟,死不悔改的人,也无法在我们这套晋升体系中走到上层,所以,无伤大雅。

唯一让我有些遗憾的是,我们的准备时间还是不够,还是太仓促了,这次选考选出来的三千人里,农家子弟只有五百多人,成绩最好的排在第三百四十一名,这个名次我不是很满意。

整个大汉国,九成以上的人都是农民,可是在科考之中,能够被选为官吏的,三千人里,只有两成是农家子弟,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合适的,对大汉国来说,是极度危险的。

我不得不承认,他们还是弱势的,他们还需要时间去成长,不过我也不是很担心,第一次如此,下一次,三年之后,他们一定可以变得更优秀,更有竞争力,往后的每一次,他们都会得到成长。

我们选择官员,必须要从他们之中挑选,如果只是把他们看作工具,而不是活生生的人,那么迟早有一日,大汉会在他们的怒火之中轰然崩塌。”

郭嘉彻底明白了刘备的思量,没有再说什么。

他知道了,刘备是打心眼儿里要让士族高门的存在成为历史,要让士族高门的家族式人才培养机制成为历史,而转变为国家公开培养人才的方式。

对于这样的方式,郭嘉没什么反感,反正他对家族也不是很放在心上。